今天读了刘墉写给女儿的信《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被他的理性和智慧所折服。
从文章当中,我们看到了有别于一般望子成龙的父母,他并没有一味地向女儿要成绩要分数,反而发自内心地期望女儿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温故知新,常常思索。他不仅教女儿为什么要读书,还教女儿怎么样才算是真正读书,成为女儿的良师益友。本来作为父亲跟女儿探讨的是学习这严肃的话题,如果用大道理讲给女儿听,可能会适得其反,他用一起去博物馆参观的往事,讲了女儿的参加的走马观花,结果什么也没有记住,又讲到自己要种番茄,如果光看借的七八本书,不去实践,那就不会有后院已经红了的番茄。他把抽象的道理化作浅显的生活常识,让女儿自己去品味,去思索,去接受,从而达到了目的。字里行间满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和爱。
就像他在文中所说: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活的学问有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者播完种却忘记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突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喜欢读书,却没钱买书,工作后常常把微薄的薪水拿出来买书,只是看书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有些书甚至还未开封。有些虽然开封了,很快就浏览了一遍,但是根本就没有思考,更别提把它变成“活的”了。有时候感慨自己虽读书,却总是不能把读的书变成自己头脑里的武器。这当然又牵扯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一个是读的太少,一个是根本就没有精读,只是匆匆浏览,有些小说只记得情节,而专业书籍看了跟没有看一样,什么都不记得,更别提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了。
结识了一些同行,甚是羡慕人家读书的厚度和广度,大量的输入,所以能持续的输出。春风老师说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一本红楼,我们可能连人物都记不清楚,而她却对红楼人物如数家珍。这源于她多年的红楼阅读,加上思考,所以她才能出版《一曲流水红颜寞》。
本地的薛峰老师更是了不得,青年作家,发表文章几百篇,公众号发文已经两三千多篇了。除此之外孩子的教育更是成绩喜人。女儿小小年纪读的书,远超我们很多成人,甚至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她还发表了不少作品呢,人家是虎父无犬女。无论自身的成就还是孩子的教育,薛老师都让我们分外眼红。
最近我也开始做出行动,先不说能不能成为作家,因为那几率太渺茫。不过日更千字文,或写娃,或写读书思考,或者是观察植物,虽然无定时无规律,但感觉内心变得丰盈快乐。噼噼啪啪敲击键盘的声音是那么美妙,就算宝宝在身侧打闹嬉戏,也不觉得吵闹了,与书对话后,再写写字,一天的疲惫似乎也不翼而飞了。
还是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写作不是目的,但不失为记录生活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能把读转化为写,多思考也会让自己更加充实。
想起今天讲课的时候还在动员学生读书,跟他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赶紧去书中找寻这些吧。现在想来不觉好笑,觉得自己这样的教育有些功利,但细想,若能把读的书化为武装自己的利器,这些东西的到来不是自然而然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