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6年使用豆瓣,不过似乎一直玩的是「单机版」。用的最多当然是豆瓣读书,里边忠实地记录了我这些年读过的书和想读的书。
不知不觉,我的「想读」列表已经积攒了一千三百多本书。我发现每隔一段时间重新翻看一遍这个列表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
我的想读列表里目前最早的记录,是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许三观卖血记》,2006 年 4 月 22 日添加。
那时应该是在上高二,已读过《活着》,被余华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深深震撼,于是顺理成章地想找来他的其他两部代表作来读。不过当时正是他的新作《兄弟》上市,就先读了《兄弟》。
之后呢?嗯…毕竟余华也曾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想说出太过分的话,我只能说,读完余华老师的新作之后,我在读书这件事上,就再也不赶时髦了。
而那两本书,被无限期的存放在我的想读列表里。化用阿甘的话说,作家的新作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是什么味道。对于余华,我读过一部太好的,读过一部太不好的,于是就再也不愿意去碰运气了。
「想读」列表里前七页都是高中时候添加的,那时的日子还真是简单,我上课并不专心,学习也不十分努力,又是住校生,所以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找各种书来看。那时买书对我来说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一周买一本已经十分奢侈。学校有一个小「图书馆」,论规模却是叫图书室更为恰当。有很多书想看却找不到或买不起,也就只能暂时存在我的想读列表里。
其中存的最多的是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现在想来,应该是和那时读王小波有关系,王小波很推崇这两位大师。可随着时间推移,我上了大学乃至工作,想读的书早已能轻易买到或找到时,这二位的书我却还依然一本都没有读过。各种新的书涌进我的想读列表,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就这样被淹没在更多的新梦想里。
这虽然让人沮丧,但也再正常不过,每个人在高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梦想,也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实现。好在现在还不晚,我一边写这篇文章一边默默地在淘宝上下了两个单。
翻看自己的想读列表就像回顾自己喜欢过的女孩,有时你会因为喜欢过她却没有采取行动而后悔,有时你会因为喜欢过她而没有采取行动而庆幸。
我的想读列表里也并不全是经典,每个人读书时也总会追过几个名高于实的作者。看到我的想读列表里还有二十多本南怀瑾和三十几本李敖,就觉得自己长大了确实挺好的。
有时,想读列表还像日记一样,能让你看清自己曾经迷恋什么,追求什么。
2008 年 10月,我往想读列表里添了几十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因为那时正喜欢推理小说。09 年列表里又添了各种世界名著,因为似乎当时我正发下宏愿要扫荡大学图书馆的文学区。10 年 2 月列表里多了《论语译注》《论语疏证》《论语新探》《论语札记》《论语集释》,那个寒假就想研究论语。而到了 10 年 6 月,书单里又全是王世襄和唐鲁孙,貌似满脑子又想的全是吃喝玩乐。而爱好似乎也是可以转回来的,因为到了 2011 年,书单里添加的又是一大批推理小说,只不过这回作者换成了埃勒里奎因。
还有一段时间只想读诗,又有一个时期想读历史,我就想一个进了玩具店的孩子,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拿,东边玩一玩,西边玩一玩。目前,最新的一本想读的书是钱锺书先生的《容安馆札记》。可我知道也许明天,我的兴趣不知道又会跳到哪里。
在我有生之年,想把这一千三百多的想读书读完已经有些困难,毕竟里边动不动就有「XXX 全集」,更何况已读书的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想读书。
不过这似乎不是坏事,毕竟证明了我对世界,还充满了期待。
也许想读的书都读完的那一刻,也许才是绝望的开始,不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