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兴于我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环境、茶叶、茶水、火候、茶具,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茶道起源于中国,至少在唐或唐以前,中国人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根据《诗经》总结出四规:“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道作为一种美学宗教,其特点可三“jing”总结,干净、心静和境界。一款好茶选材必须上乘,纯天然无污染。制作工艺必须考量,呈现出最本质的口感是“干净”,这是茶表达其自身品质的基础。
无论是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道其精髓最重要表现在一个“静”字上。品茶的环境的安静、茶席的静美、茶器的洁净、茶人的清静,端茶倒水整个动作流程之间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是茶道“和、敬、清、寂”的完美体现。泡茶茶壶或盖碗必端于茶台对准泡茶者心口正中。当一个人怀着一种极大的恭敬之情,面对眼前这壶茶,其实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一手执壶,感受到壶的热度,那也是心的温度。手按抚在壶,待时而动,犹如人扪心自问“此刻,你是否正真活在当下?是否正真地就在此时此刻此地?”你问鼎的岂止是自身,问鼎的其实是宇宙和乾坤。心外无物,万物唯心所造。安抚了内心,就镇定了生命。道德经有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是生命回归的唯一路径。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通过泡茶,端正了内心,淡定了气质,从容了风度,提高了境界。只有修养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用心去品味一杯好茶。懂茶之人喝出了茶中蕴含的禅意,又从禅机里去体悟一杯茶的香度、口感、年份。在如切如磋的磨合之中沉淀自己,升华自己。
赵州“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赵州禅师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对于新到、曾到和院主三个人,赵州禅师一概奉上一杯茶,让他们统统吃茶去。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赵州以茶接人的一片禅心,这杯茶是赵州禅师的心印传法受用,并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誉为“赵州茶”,千年以来开化了无数学人。
赵州“吃茶去”公案,其实就是引导学人走向生活实践的一种体验方式,也是赵州作为禅宗直指人心的一种开示,“吃茶去”三字已非字面内涵所在,其深刻意蕴在于使人即事而真,即俗超凡。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之师一休对之给予高度评价道:“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至此,陆羽未曾至此。”
“吃茶去”是禅茶一味的真谛,是茶道的精神源头,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文化最珍贵、最璀璨的瑰宝。茶文化作家丁文说:“赵州茶是‘禅茶一味’肇始标志。赵州茶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赵州柏林禅寺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吃茶去”公案诞生地,也是当代高僧净慧老和尚倡导的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中国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的诞生地。净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正在中国大陆遍地开花。
茶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