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章 释读

作者: w5cp2518 | 来源:发表于2017-01-07 22:09 被阅读66次

20.3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整部《论语》以三言始,以三言终,自问自答,回应了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所学、所习为何,前后呼应,同频共振,余音袅袅。正如孔子所言,“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完成了。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尊贵的、有地位的人;二是指有学问、有素养的人。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命有三种,一是性命,二是使命,三是天命。知命不是让我们消极对待人生,而是不为结果所烦恼,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在每件事上竭尽全力,尽己本分,只有努力过,我们在面对不好的结果时才有资格说“无怨无悔”,坦然接受一切结局。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唯有知命,才能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时的坦荡。“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知命后的达观。

礼是根据天道制定出来的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性的纲常伦纪。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立身做人必须要合乎礼的规范,知命的君子,言行必合于礼。孔子是“三十而立”,以知礼、明礼、守礼而立身。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声音,人与人交往最开始也可以说最重要的是言语交流,舍言而莫从。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对方的思想、情操、境界。当然语言有真假,所以贵在明辨。怎么明辨,可以参阅第2篇第10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如果不知言将会如何呢?请参见第16篇第6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命”体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礼”与“言”则是人的社会属性。人在面对“命”的三个面向时应有不同的态度,性命,死生有命,穷达祸福,坦然接受;使命,责无旁贷,行之在我,坚毅前行;天命,自发自醒,领受于天,只顾耕耘。“礼”是身处社会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恰当关系的准则,必须通过学习而掌握。“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恰当关系的重要媒介,包括“知道怎么说”和“实际如何说”,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能力与权变。

知命则能安贫乐道,知礼则能立身做人,知言则能进退自如。《论语》的上半部重在成己,下半部重在成人,成己、成人,化成天下。最后这一章,又从“成人”回归到“成己”个人身上,知命、知礼、知言,谆谆教诲,回荡千年。

相关文章

  • 释读

    立于石刻前,直抵古人心灵,聆听古人语,心颤!共鸣!不译自通。因为古人亦如今人,吃饭、穿衣、拉撒、迷惑、思虑和感怀。...

  • 19.6释读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坚定意志。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子夏说:“...

  • 19.19释读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曾子:曾子姓曾名...

  • 19.17释读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

  • 19.18释读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庄子:鲁国大夫孟...

  • 19.3释读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

  • 19.4释读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泥:阻滞...

  • 19.14释读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致:极致、竭尽。止,停止,足够。 子游说:“居丧,充分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也...

  • 19.13释读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是指有余力,而不是指优秀。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

  • 19.12释读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3章 释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zf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