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起,苏州官渎里房子马路对过菜场,一对来自山东的孟姓夫妇生了六个孩子。孩子父亲信奉“读书无用论”,于是,长子孟凡森8岁就开始杀鱼,几乎没进过校堂。
只是,没想到8岁的孟凡森因为娴熟的杀鱼技巧和杀鱼时犀利的眼神而走红网络。随后,网友亲切称他为——“杀鱼弟”。用周边街坊的话说:“那时候红的要命,杀鱼弟杀鱼弟,三天两头上电视”!
儿子成了网红,“杀鱼弟”父亲喜出望外,立即将自家水产店更名为“杀鱼弟水产”。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杀鱼弟”也得以重返校园读书。如果正常发展下去,”杀鱼弟“的前途很可能就此改变。
然而,最近传来噩耗,“杀鱼弟”因与父母矛盾服毒自杀!目前还在抢救,情况不容乐观:
据苏州市立医院东区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郭小芙讲:“百草枯主要作用于人的肺部组织,让肺部发生纤维化,最后慢慢窒息而死。”
可谓最痛苦的自杀方式。
17岁,正是对未来有无限展望的年纪,为何选择自杀?
“杀鱼弟”成名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曾重返校园。但由于落下的功课太多,跟不上节奏。这时“杀鱼弟”父亲并没有耐心引导鼓励孩子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而是就坡下驴又让孩子回来杀鱼了……
记者曾采访过的校长 表示,“杀鱼弟”上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接受采访时旷课时间最长达一个多月。但这种读书的态度,正是源于家长读书无用论。
邻居透露:“他父亲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干活挣钱。”街坊还透露,小孟的父亲平时经常打骂孩子,最严重的一次,打得小孟差点摘除眼球:“应该是13年10月份过后,眼睛坏掉以后,说回家治疗。”此后再也没进过校园。
能把孩子打到”差点摘除眼球“,简直不可思议,可见父亲平时的残暴。
由于没有和同龄人读书,他被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加上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父亲的暴力,矛盾日益累积,这个封闭的孩子终于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解脱。
从上面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大家应该会明白孩子的选择,“杀鱼弟”自杀正是由于父亲的愚蠢、自私、短视和暴力所致。如果其父亲能对孩子多一点温柔、耐心,和关怀,孩子断不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了断自己。
这不仅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曲靖男孩崔庆涛。同样是穷苦出身,同样是十七八岁少年。崔庆涛的朴实奋进和对知识的尊重令人感动:
得知邮递员要来送录取通知书,全家人从工地干活的楼上下来。一脸汗水,满脸灰尘的崔庆涛在白色大桶前仔仔细细把手洗干净,又在自己穿着的红色短袖上擦了又擦才接过通知书。
崔庆涛的父亲不识字,他让妻子念通知书给自己听,妻子认认真真一字一顿念完后。他对儿子树起了大拇指:“儿子,你真行!”
崔庆涛父亲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对孩子的学习尤其关心。这份对知识的追求和执着,也影响着孩子,成为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同样的家境,同样的年纪,他们的区别只是父亲不同,一个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一个父亲坚信读书无用,尽快挣钱才有用。庆幸,贫穷的崔庆涛有一个精神富有,目光长远的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