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看了几本书,最喜欢的一本是《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
书中讲的不只是收藏故事,文化演变,还有从收藏经历中悟出的人生道理等。
读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肤浅,虽然生来是中国人,也理所当然地以这个身份自居,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合格:
对身边的事物和使用的语言一知半解,甚至稀里糊涂。
感觉现在也是有文盲的,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了解文化的人。
不读书很可怕,当你在为自己的“博学”暗自欣喜时,其实可能被划分到文盲的行列而不自知~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豆瓣评分:8.6马未都其人
说起马未都,很多人知道他是著名收藏家,而他的谈吐,都表明这是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人,但其实,他的学历不过是小学四年级。
1966年,恰逢文革,上小学四年级的马未都被迫辍学。
三年后,14岁的马未都跟着父亲去了东北,而接下来的生活,是可以预料的那个年代的样子:穷、饿、窘迫。
但也是在这段日子里,马未都爱上了读书,而读书,大概是那个年代里的人,为数不多可以暂时不去想现实的苟且,能自由幻想未来诗和远方的方式了。
1975年,马未都回到北京,做了一名铣床铣工。
80年代初,文学被禁锢十年后突然释放,思想自由了,文学开始热起来。
26岁的马未都写下了小说《今夜月儿圆》,那是一个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
伴随小说的大火,马未都一炮而红。
红到什么程度?据说,每天邮局会送来一卡车读者的来信。
这篇小说给马未都带来的,不只是声名远赫,还有来自《青年文学》的编辑岗位的offer。
而在他当编辑期间,80年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如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等,他们的稿子都是从马未都手中过的。也可以说,这些作家,是马未都捧红的。
后来,文坛越来越热,也越来越堕落,作家们为了名利,争相给评委们送礼、买奖、买版面。
当纯洁的文字不再纯洁,马未都毅然离开。
辞职后,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几个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拍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策划了电视剧《渴望》,挣了足足600万。
只有在一个圈子待过,才更能看清一个圈子的本性。
而影视圈,无疑是比文学圈更势利、更赤裸的存在。于是,即便很挣钱,马未都还是选择离开这个是非地。
而那时,他早已在大收藏家王世襄的影响下,爱上了古董,并为之着迷。
说起纯粹,大概没什么能比得上古董,它们不言不语,存在本身就是真相,就是真假。
从此之后,马未都便只有一个身份——收藏家。
他整日与工匠、艺人混在一起,满大街地淘换宝贝,以至于胡同大妈看到他就喊:那个收旧板凳、旧椅子的人又来了!
马未都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只是大部分到了名利的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做事还在为了钱。
或许就是他的这中心境,让他的文字看起来特别纯粹,有种特别安心踏实的感觉,读来尤其顺畅,也别有一番感悟。
小词语背后的大文化
主席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床”作何解释才更顺畅?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诗句,以前看到很普通,也从未曾深想,看过这本书你会恍悟,原来这些词背后,和我们的起居习惯息息相关。
中国人是唯一改变了起居习惯的民族,一开始我们也是席地坐,像今天的韩国人、日本人那样,但后来变成了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垂着。
虽然起居习惯改变了,但我们的语言中,还保留着许多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的影子,比如席位、出席、主席、筵席等词语。
筵,是铺在地上的大席子;席,是铺在面前的小席子,相当于桌子。而小席子的地位比大席子高。
《礼记》中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意思是说,五个人及以上的人在一起,德高望重的那个人,必须另坐一个席子。于是,“主席”这个词就当诞生。
所谓主席,是主要席子上的那个男人,或者席子上的那个主要男人。发展到今天,“主席”已经变成国家领导人的特称。
(找不到合适的图,自己想象一下吧~)以前学李白的《长干行》时,也曾疑惑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男孩是怎么“绕”的呢?
按照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床一般至少有一侧是靠墙的,跑不了一整圈,怎么“绕”呢?
虽然诗句理解靠意会,但如果逻辑上不通,还是会有“瘀滞”的感觉,直到读这本书,才算解惑。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愿意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我们有时候察觉不到,但习惯已经在慢慢改变,比如游牧民族那儿学来的马扎。
马扎,意思是马背上捆扎,就是从马背上拿下一个扎捆的东西,打开后坐在屁股底下。
马扎还有另一个名字——“胡床”。而“床”在最初,是坐具,而非卧具。
按照坐具来看,再解释“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时,感觉顺畅多了:小男孩骑着竹马,绕着坐在马扎上的女孩一圈圈地跑。
主席和床,只是这本书中两个代表性的论述,书中还有许多精彩又有意思地讲解:
比如,下榻的来历、拔步床的作用……
比如,屏风除了装饰作用和权力象征,还可以在上面写写字,类似于备忘录。
比如,在家具用材中,所谓紫檀、黄花梨、红木、鸡翅木、乌木等,并不是某种树的名字,只是中国人根据材质特性取的统称罢了,并且有这些特性的树,都是从外国进口而来,以前的中国并没有。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智者交谈。
以前对这句话没有太多感觉,读了《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才发现真的如此,或许也因为自己读书太少的缘故吧。
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开始第二遍阅读了。
好书都值得一读再读,因为每多读一次,就能发现一些以前忽略的东西,也会有新的收获。
有兴趣的朋友,建议大家也看一看,可以把它当作故事书来读,很轻松,又能收获许多有趣的本不该缺失的常识性的知识。
这些知识或许不会让你变得博学,却能让你看懂我们生活的一些细节,也能看清人生中的一些东西。
- 更多文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