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看一档表演节目,一不小心忘了要睡觉。我喜欢看电影电视剧话剧,总觉得表演是一件特别迷人的事情。就好像是魔术,你知道那是假的,却又忍不住去投入真的感情。好的表演有时候会变成一个套子,把我们自己装进去,成为剧中人去感受一切。
恰好今天在路上听到《得意忘形》中《语言的陷阱》,很多内容一直在脑中徘徊,也对表演乃至生活有了更多理解。语言是有很大限制的,我之前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后来好像一直纠结在如何突破这一限制上,忘了转身其实有更广阔的空间。这个思维的转变其实来自学霸猫的一段话,大意是:大家都希望涨薪水,我就祝大家薪水不变,但工作得更轻松。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的体验,不是只有一个变量。语言的限制也许无法突破,但获得感受和体验的方式却可以更多。
过去,我总是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不爱聊微信不爱打电话只爱见真人,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因为文笔或者表达方式挑剔阅读内容。我在真正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的时候,才突然明白,我其实是更习惯于用立体地方式去感知去沟通。我需要语言或者文字以外的表情、肢体动作甚至气场去获得更多信息,会在头脑中用语言以外的信息立体化地还原和塑造一个作品本身,全身心地再去感受。所以,我也更爱表达方式更加复杂的作品,比如话剧电影。
以系统化表达的角度去理解「敏感」的话,其实是可以超越语言本身更真实地体会外界传递的信息。所以,有时候不是敏感的人多想了什么,很可能是他们感受到了表达者自己有没有意识到的潜台词。敏感也许是进化过程中遗留的利于自我保护基因,同时,也可能是在感受世界上更具有优势:他们能感受到更多难以描述的复杂感受。也许,敏感的人感知的世界,是更加丰富多彩的。
起初听到局限性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怀疑过写作的意义。但更深层思考以后,我开始觉得,我的写作并不是为了自我表达,所以,局限性并不是一个问题。写作对于我的意义,在于探寻和感知自我,让我摸到生命的一角,慢慢地去看见和感受它的全部。也难怪我不太在意是否很多人看懂,是否表达地足够清晰,是否有接近真理的判断,都不重要。也许,我只是写我自己。
因此,好像突然释然了,不擅长单用语言去理解或者表达也没什么,用习惯的立体方式就好了,比如多去线下见人,用比喻用表情用动作,都很好。想到那些我曾经读不下去的纯写景的散文,是我没有跨越语言的障碍看到作者眼中繁盛的世界,但如果忽略这个障碍,调动全身的想象,也许我也能「看」到。我有点想重新再去读一读了。
所以,总想着「说服」别人,太无聊了。懂就懂了,不懂也没关系。不说话,也是一样的。
2019/10/11 (254/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