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我背不出整着三字经,但这六个字,还是经常用上。
这是三字经中最容易被大家所记住的,不管是上到九十九岁的长者,还是下到三岁的孩童。但是在踏进社会后,我们慢慢变了,变得不再容易相信别人。
当别人伸出善良的援手时,我们好像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心里嘀咕:他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以前的我,应该会坦然接受,然后笑着说谢谢。是什么改变了我呢。是社会?还是我自己呢。?
上学前,父母会耐心地教我,对身边人要有礼貌,要懂得分享。上学后,老师会愉快地教我们要懂得乐于助人,要孝顺,要尊老爱幼。毕业前夕,老师严肃且认真地告诉我们,踏上社会后,要懂得看别人的脸色,要脚踏实地,但不要轻易被打倒。
热血的新鲜人,期待着踏入社会后如何大展拳脚。对于师长的忠告,只有嗤之以鼻。
我们友善对待世界,但世界是否也以善意回报?可惜,答案是不平等的。
还记得曾经一个老人在路边摔倒,一男子好心把老人送到医院反被讹。也记得2013年,广东佛山一位2岁的小悦悦不慎被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另一辆车直接从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最后只有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最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
近日也有一则新闻,一高中女生遭猥亵,男同学出手相救,差点被判刑。看到这些新闻,不禁也会想,如果自己亲身其中,又是否伸出援手呢?
案例1: 2018年坐火车跟朋友出去旅游时,遇到过一个初中生,暑假准备回湖南老家。
他看我们行李箱比较重,二话不说帮忙把行李箱抬上行李架。我朋友立刻拉一拉我手臂,小声跟我说,他不会是有什么目的吧,要付他钱吗?无缘无故怎么有那么好的人。
为了感谢这个初中生,路途中分享了零食给他,寒暄了两句,在聊天中得知,他在学校也是比较乐于助人的,还是学校志愿者队伍的,经常去看望孤寡老人,帮他们做家务等。
看他描述得眉飞色舞,我也回到了学生时代,其实,我当时也是志愿者队伍的,我曾经也跟他一样看到别人需要帮忙时,也会伸出援手。
我是何时会去衡量善意背后的目的。可能是在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中暑了,拿了水给对方喝,却遭拒绝;也可能是我借了手机给别人打电话时,他拿着手机就跑了时。这些都是经历过后,害怕了。
案例2:我有一个姓刘的朋友,2017年回家过年时,也在火车上,隔壁座位的一个同龄人向他借了充电宝,也和对方闲聊了几句。
下火车时,他不小心把手机和充电宝遗落在座位上。当时特别着急,马上去到服务台说清楚情况,并寻求协助。可是工作人员却百般推辞说他们没有手机;他拜托工作人员帮忙找那辆车的车务人员,对方说:车开走了,工作人员也没有找到;后面他向路人借电话,想给自己打电话,看可不可以联系上捡到手机的人。
大概找了五个路人帮忙,没有一个愿意。甚至其他路人看到他都躲得远远的,他一个一米七几的大男生都急哭了。最后。一个清洁工可怜他,借了一部只能打电话的老人机给他用,后来才联系到捡到手机的人。
他叹气说怎么现在的人这么无情,不像以前。是啊,这个年代怎么了,它病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