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的由来
原创
煎饼, 中华民族最早的方便食品,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煎饼卷大葱”更是构成了山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作为煎饼的发源地,在沂蒙山广大农村至今仍保持着摊煎饼的习俗,并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沂蒙山区蒙山一带,奇峰连绵,谷幽壑深,茂林葱郁,香花异草遍地!蒙山第三高峰叫望海楼,望海楼地处沂蒙山最东端,海拔1001.2米,相传上古时期舜帝东巡来视察大禹治水时,在此地停留过,并且遥望东海,故而得名!此处山势陡峭,处处充满了淳朴和野气,一年四季山花烂漫,尤以连翘最多。春季花开,黄灿灿耀眼夺目,犹如金色的海洋。上山采集连翘种子,漫山遍谷欢声笑语,充溢着山野独有的心情。
相传在山顶建造楼阁开始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当时唐玄宗东封泰山,蒙山陪祀,盛况空前。后及宋、明两代又曾复建望海楼。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望海楼下住着一户人家,男的叫田壮,女的叫巧珍!二人天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平时男耕女织,生活过的也比较舒心!
在劳作之余,田壮喜欢看书学习。在自学了几年后,变得知识渊博,又因乐于助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田壮帮忙!
因为田壮实在又好打抱不平,不论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主动去帮助写诉状,打官司,因此田壮成了远近闻名的讼师!不过也因此得罪了当地的县官王洪三,王洪三的师爷出个坏点子把田壮关进县大牢。王洪三严厉要求不给田壮饭吃,一定饿死他!
狱卒们就恶狠狠地告诉巧珍:“你们家田壮整天咬文嚼字,专和我们家老爷过不去,我们老爷吩咐了,你们只准给他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饿死了怪他自己,饿不死放他回去!”
看着自己的丈夫饿在牢房,巧珍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寻思三天了不让送饭,继续下去田壮不得饿死了。恍惚中看见蒙山娘娘向她走来,说:“巧珍呀,别犯难,我传授你个法子:你把小麦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推得簿一点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还愁您的夫君没饭吃?”
一觉醒来,巧珍马上照此去做,果然象是纸张笔墨,连忙带着自己摊制的煎饼,卷上大葱和豆酱给田壮送去。
送到大牢,看大牢的见是“笔墨纸张”也没多过问,田壮饥不择食把它吃个精光,他吃完心知肚明。
就这样,田壮喝着山泉水,吃着煎饼,四十九天后不但没死,而且比进去前还好,只见红光满面的!县官很惊奇,没敢难为他,让他平安出去了。
田壮回家后,更加发愤苦读, 决心参加考试以改变现状。
到了考试时间,巧珍早早摊了一包煎饼,又带了一些大葱、豆酱。田壮背着巧珍摊制的煎饼去京都考试,结果天佑好人,殿试当场皇上把他田壮钦点为状元,并赐良田万亩,官拜御史大夫,准许田状元回乡夸官一月。
回乡夸官时候,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就热当场心地向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就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把薄石头打磨的象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后改为生铁铸具,也就演化为今天的带“金”字旁的“鏊子”,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 因田壮背着煎饼考上状元,煎饼又称“状元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