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那些事 (十)
跑年的习俗,起于何年何代?不得而知,自记事起,年年如此。
跑得最多的就是年初一,家家图吉利,新年伊始,开门大吉,财神登门,取个好彩头。
所谓跑年,三六九等。先谈小孩子跑年,初一一大早,甚至于天刚放亮,孩子们结趟成群,少的三五个,多的十几头二十个不等。人手一袋,人未到门,大爷大妈发财长精神!童贞稚音飘然而至,随后挨排逐个,张开口袋,每人一块糖,随即高兴而去,赶下家,好些的人家,糖以外,还有花生瓜子不等。
天公不作美,考验孩子们跑年的勇气和决心。漫天大雪,天地一色,对面看不见人,哪是路,哪是田?都被大雪封得严严实实。不辨东南西北,远方的老树枯枝,在凛冽的寒风中,欲抖掉枯枝上的积雪。总是越抖越多,水沟小河冻得如铁板一块,镜子面似的平整。
寒风挡不住,大雪难阻路。
跑年的孩子们,顶风冒雪,艰难前行。雪地上留下串串脚印,很快又被大雪填满。孩子们的头上分不清是雪,是汗,抑或冰棱挂颊。
此情此景,让人心酸,心疼。而又不可理喻,为了一块糖?为了迎新春,庆新年?为了好玩,热闹?看到浩浩荡荡的跑年大军,我也跃跃欲试,在大人的严密监管下,不得出门一步。
过了初二以后,跑年的队伍渐行渐远。孩子们的年也告一段落。
二是财神跑年,他们大都是老弱病残,生活特困,而又无什着落和指望。他们大都到门说两句好话外,一般开口要吃,要钱,一个饼,,三五块糕,或一二分钱,即可解决。当然也有个别软磨硬缠的。狮子大开口,要么就是两个饼,要么就是五分钱。祖父母等看他们也实在可怜,凄惨。尽可能满足他们。这类人,一个年关下来,总能碰上十个八个。
三是夫妻成双作对,扮成唱戏的,外穿简单的戏服,到得门口唱上一曲,还有拉带二胡的打腰鼓的。这些人要求往往较高。也比较难打发。一个年跑下来,多的能跑个半笆斗糕饼,或者十块八块钱。跑年也特辛苦,雨天雪天跌跌撞撞是常事。但又没办法,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祖父母,母亲同情老弱病残者,能多给总是多给一些。
风停了,雨住了。天虽放晴,寒冷依旧。年初二以后,是走亲戚的时候。队里的中心路上,一下子行人多了。他们都是为拜年而来。是家中最热闹的时候。客人到家,拿烟烧茶,农村少有吃茶叶茶的习惯,过年吃圆子茶,枣孑茶,果子茶偏多,尤其新女婿上门,栆子茶必吃,谐音为早生贵子。
新亲拜年,总得带上点年礼,如一斤白糖加一斤果子,二斤肉,两条鱼。配成四式礼。
来人吃来物,有鱼有肉,再配上些豆腐卜页,藕饼,慈姑等等。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