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闺女去上英语补习班,在楼下见到了可爱的小房,好久没有见到这孩子了。这一见,好像是见到了好久没见到的自己的孩子那般亲切,“过来,让我摸摸你的脸,看看过了一个年长肉没有!”
孩子面带笑容走过来,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脸,就像拍自己的孩子一样。
心里酸酸的。
无独有偶,和朋友肯德基小聚,又见到了胖胖乎乎的玉玉,临走的时候她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问她:“回哪?”
她说:“回来给我们上课。”
我打趣地问到:“怎么,你想我了?”
孩子点点头。
心里又是酸酸的……
熊孩子们,我食言了!对不起……
去年6月份因先兆早产,提前休了产假。幸好,在出现症状前把所有的工作都交接给其他老师了。
在交接班的那次课上,孩子们用心地给我做了卡片,满满的祝福和期待:“高老师,祝您和小宝宝都健康,早点回来给我们上课。”小熊孩子们,个个心里都那么细腻。
世界上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并非是最华丽的,而是最真诚的。
家长们也一再确认:“高老师,你大概什么时候能回来上课?”
其实,那个时候我清楚,我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也不能带那个班了。因为接班老师接班的条件就是:以后不换老师,都是她带。学校教师资源匮乏,当务之急就同意了。
但是,为了维稳也是考虑到大家的情绪,只和大家说:“等小宝宝出了百天,我个人身体情侣恢复得允许上课了就回来。”
果然,在三个月左右就有家长开始陆续问我:“您什么时候回来?”
我没有回去,我没有办法回去。
考虑到校方的利益,我也没有办法把事实和盘托出,只能以孩子尚小为借口,暂不能回去。
作为老师,我从来不会刻意取悦孩子,让他们喜欢我。我也不是手拿教鞭的教育执行人,让孩子们屈从我。
更多的我是站在一个妈妈的角度考虑,这群孩子需要什么?这个孩子怎么了?他的问题是什么?我该如何对待他才不会伤害到他?
因为我也有孩子,孩子是一个母亲最柔软的肋骨。
我允许自己在具体教学上让孩子们学的少一些,但是绝不允许为了达到某些教学成果展示,而刻意要求孩子们去达到什么水平,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不尊重和伤害。
教学的目的不是在于展示,而是学会学习,爱上学习这件事儿。
同时,我个家长们沟通的也经常是孩子内心方面的问题。“只有孩子的感受好了,才可能做好。”鼓励家长要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孩子。
在成绩的指挥棒下,孩子们奔忙于各个补习班,他们最不缺少的就是“比较”和“浮躁”,最缺少的就是“懂得”。
老师们都不缺授课技能,缺的是愿意去“懂得”孩子们的意愿和行动。
以此反思并自勉,待到重出江湖时,再做好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