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这就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名,一个利,道出多少人生内核。
无论谁,生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当然没问题,否则不谋生何以存活下来,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
先生存再发展,这是常识,如同“仓廪实而知礼节”,也类似“饱暖思淫欲”。
然而人不同于动物,不能活着就行,生而为人走一遭,还得有思想有想法,多少有点精神和追求,哪怕追求填饱肚子能活着也是朴素精神,乃至能有一点心灵跃动最好。
自古以来,活着不容易,精神追求更难,这就是真实情形。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有物质和精神的哲学争论,涉及到底谁更重要。换句话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物质需要填饱肚子呢,还是为了精神追求牺牲物质享受。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困扰着人类数千年,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对此问题是充满痛苦思考而无标准答案的。
因此,第一个结论是,人类自古至今,首先追求物质满足先活着,而后有了一点区别。大多数人继续追求物质上活得好,活的精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有一些人转而追求精神意义上的享受和快感,但也是为了活的好,活的精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本质上二者没有区别,都是利己主义。但不同的是,有些物质追求者同样有精神追求,世俗成功人士完全有能力造福世人,获得精神享受,比如比尔盖茨创建的基金。而很多纯粹的精神追求者,也同样可以造福人类,比如梵高。
我想说的第二点就是,不要认为现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精神家园荒芜良久,多么痛心。不是这样的,自古人们就是物质追求为主,这既是本能,更是容易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客观上导致精神上的愉悦。
就人的主观感受来说,你能说凭借能力功成名就后的幸福感,和你苦苦思考并竭力奉献精神食粮的痛快,二者有什么不同嘛。感受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好坏之区别,比起写一个无病呻吟的无聊文章来,人家游山玩水并不俗气,还客观促进社会消费。
不信,可以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是否就高尚过今天的我们。
屈原投江而死,陶潜归隐终南山,春秋无义战,言外之意就是有精神追求的人太少了,因为少才被记录下来这少而又少的精神追求者。
古往今来,人性亘古不变,这才是看待世界、解释众生相的唯一出发点和目标点。就人性本质来说,趋利避害,既然横向没有谁比谁更好,纵向看待历史也是如此。
“尽管人们普遍感觉到因精神空虚而产生的痛苦和焦虑,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家园的丧失,乃是因为我们自己对精神采取了放逐的态度,把它视为物质的奴婢、肉体的附庸。”说的有道理,但是并不是今天才存在,自古如此而已。
对此,要澄清一个误区,物质和精神没有什么优劣区分,尤其对于个体而言这就是对立统一,是一体两面。同时,精神层面并不与物质层面同步,比如地位高的人、学识多的人、财富自由的人,这些物质较为丰富者,并不见得精神层面就高的多。
今天李老师在群里发了个心理咨询案例,说是某初二男生厌学,把自己关在房间睡觉和看手机,两个月不见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甚至吃饭也是把饭菜放门口端进去再吃,问咋办。我回老家时候就此请教老母亲,她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不识字,也很少看电视,当然更没学过什么心理学,听了我的问题很自然直接的说,“这孩子是傻了呗”“
大人吃完饭就出去,别端给吃,他饿了就开门出来吃了”“时间久了,就习惯开门出来了”“大人要有忍耐性,要沉住气”。我对老母亲的回答早有预料,听了还是震惊不已,窃以为这种处理问题的水平堪称心理高手,反映出的恰恰是精神层面高度,需要足够智慧基础上的丰富人生阅历,或者说是人生阅历经验基础上的智慧能力。我自愧不如,差的太远。
我想,这就是斯滕伯格理论中的“实践智能”吧,正是人的精神水平体现,但与可见的物质层面真的关系不大。
最后说说贵族精神,也是第四点看法,精神追求唯其稀罕和艰难,才显得高贵。最高贵的莫过于贵族精神。
西方说,三代才可以培养一个贵族。我的理解是西部牛仔的仗义执言,光明磊落,敢作敢当,比如遇到纠纷直接决斗,战争来临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奔赴战场为国赴死。用我们老祖宗孟子的话说,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这种贵族精神,可言传不可意会;这种精神贵族,可遇而不可求。
因为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即天性和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简单解释下,就是人人都有贵族精神,这是人性遗传决定的潜能,可是能否呈现或者呈现多少却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个人努力。
归纳一下,我认为物质和精神原本统一体,没有优劣好坏,但是基于生存会更加重视物质追求。同时,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高度并不同步,物质追求是社会化结果,精神追求与个体关系更大。要达到一定精神高度很难,唯其难才有意义,也才值得追求。
总之,物质追求是现实的必要,社会进步的基础,如同人性自私的基因,这无可厚非,然而作为人终归要有精神的自在与支撑,当外在物质追求达到一定高度,或者实现所谓财富自由时候,能否实现精神自由就彰显出人生高度的不同。
我一直是精神分析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文化重构、人格重塑的时代背景下,在当今对金钱和利益的信奉和追逐中,有相当多的人早已不再相信精神还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但与此同时却又因精神的失落而产生出巨大的焦虑、苦闷和空虚。不过,尽管人们普遍感觉到因精神空虚而产生的痛苦和焦虑,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家园的丧失,乃是因为我们自己对精神采取了放逐的态度,把它视为物质的奴婢、肉体的附庸。谈谈您对这段话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