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陈胜与几个农民在田地里聊天。陈胜抬头挺胸,对身边的同伴说:“将来我们之中谁发达了,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在一起耕种的日子。”同伴嘲笑说:“我们不过是几个脏兮兮的农民,哪里有什么荣华富贵可享?”陈胜望向天边,慨叹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几年后,陈胜揭竿而起,名扬天下。
好男儿志在四方,胜者为王,岳飞为何要逆来顺受?《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世家是记载诸侯功勋兴亡的。司马迁把本是农民的陈胜列入了世家,可见对陈胜的壮举是多么的认可。当然,陈胜率领的起义军最后被秦朝镇压下去了,以失败告终,但是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流传了千秋万代。
司马迁对陈胜的肯定,从另一方面讲就是对秦朝暴政的否定。自古以来,朝代更替,都是因为朝廷内部腐朽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忠君爱国固然可贵,不辨是非的愚忠就等同于愚蠢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做法似乎是错误的。换句话说,岳飞自立为王,未尝也不是爱国的表现。
靖康之变后,宋朝皇帝钦宗赵恒被俘,北宋灭亡。赵恒的弟弟赵构趁乱逃出金兵的追捕,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史称宋高宗。这时的宋朝分崩离析,实力孱弱,朝廷里分为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高宗软弱无能,任用主和的秦桧为宰相,意图很明确,是要向金朝俯首称臣,割地赔款。
好男儿志在四方,胜者为王,岳飞为何要逆来顺受?秦桧与金朝议和成功,宋朝每年向金朝纳贡数万两白银。为了筹集钱财,只能加重税负,这使百姓苦不堪言。迫于形式与呼声,高宗启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带兵抗金。
岳飞临危受命,一丝不敢殆命,即刻率军抵抗大举进军江南的金兵。岳家军各个英勇无畏,浴血奋战,连连克敌制胜,一直把金兵驱赶至朱仙镇。此时,朱仙镇离金朝的东京已不到四十里地,岳家军士气高昂,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岳飞登上高处,慷慨激昂,他对将士们说:
“直捣黄龙府,与君痛饮尔!”
可惜岳飞的愿望没有实现,就成了刀下的冤魂。
好男儿志在四方,胜者为王,岳飞为何要逆来顺受?在宋朝连连获胜,乘胜追击金兵的时候,高宗突然下令,要岳飞退兵,而且一天之内下了十二道命令,诏令岳飞即刻回朝。岳飞接到诏书,不敢抗旨,班师回朝了。岳飞很清楚,这是打败金兵,收回锦绣河山的大好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以后再也不可能有此良机了。带着遗憾与悲痛,岳飞回到朝中,马上被捉拿下狱。
岳飞从民族英雄一下变成了阶下囚,一切都是宰相秦桧的主意。秦桧与金朝私通,极力劝高宗主张议和。金朝提出苛刻的议和条件,不但要赔偿巨额银两,而且还要岳飞的人头。查来查去,岳飞实在没有犯下什么过错,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斩首了。
好男儿志在四方,胜者为王,岳飞为何要逆来顺受?宋朝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与金朝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这是何其耻辱啊!如此腐败的王朝,亡国也是迟早的事情。只怪岳飞太忠贞,留下千古的遗憾。
按照当时的情况,岳飞应该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乘胜追击金军,将金兵驱赶回北方老家。接着,再以“宰相乱国,清君侧”为由,带兵返回京城,杀死秦桧,逼迫高宗让位,顺理成章的建立新王朝,日后消灭金朝,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要知道,宋朝的天下就是太祖赵匡胤篡夺后周的帝位而来的,又有谁说赵匡胤不英明呢?
一是有先例可循,二是时机已经成熟,岳飞却依然为宋朝尽愚忠,最后父子二人皆惨死在宋朝的铡刀下,真是可悲可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