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几个同事一起参加了由东英学校举办的暑期培训活动,这次主讲的专家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得汪文龙老师,他提到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思辨性阅读,让我耳目一新。
2017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呢?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要就是针对这种阅读讲的。
思辨性阅读则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则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当然,思辨性阅读并不排斥个体的感受与个人的趣味,但在承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更要追求“最哈姆雷特”(赖瑞云《多元解读与文本中心》)的理解。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思辨性阅读,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我们也不妨将它称为批判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的方式,是从过去“重接受”向“重反思”转变的标志。
曾经的教学方式是文本为纲、知识为纲、行为训练为纲,如今的教学方式,是核心素养时代,即学习任务群时代。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人才、思辨型人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劳动力的工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