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017年开年不久,打开手机,普天盖地的还是网红脸。
清一色的假体额欧式大双玻尿酸苹果肌,几年了,怎么风向还是不变呢?
审美疲劳,只余三个字:不耐烦。
整容这事儿本身,我是不讨厌的。只是想到大家都往一个模子整,有点审美疲劳。
这种疲劳感,早就了源源不断的:烦!
都长成一个样,不就不美了么?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会儿,得出了这么个结论——
都按一个模子整,至少不出错。
“安全”也是一种美。
(2)
作为一枚相貌中等的姑娘,近来在精进化妆技艺,特别喜欢去Blibli看美妆视频。
那里的UP主啊,好接地气的。讲的都是美妆基础干货,比如怎么选刷子啊、怎么画淡妆啊、怎么遮痘印啊……
其中,我最爱的两个UP主,一个皮肤偏黄黑,一个微胖。
从视频里就能看出他们两为了让自己变美所付出的努力。
如果他们生下来就长了长冰冰脸,或许今天我就少一些干货可学。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3)
我从不在弹幕里发:up主牙好黄啊、up主眼睛这么小、up主怎么满脸痘痘……
身为她们的粉丝,在看着她们越变越美的同时,也因她们对自己短处的补救经验受益,因此,何必揪着她们的短处不放?
可弹幕里多的是人,刷牙黄眼睛小长痘痘之类的话……
这就是“不安全”。
为了取悦双眼,荧幕塑造了太多美的形象。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心中有比较,就有不安。
(4)
对于网红们来说,美颜和整容,都是带来“安全感”的重要手段。
一个美妆视频,都会引发成批的挑刺弹幕。
更何况在专看皮相的直播平台。
这是一个不需要真实自我的地方,而观众其实也是默认此点的。
大家明白,一张真实的脸意味着毛孔、肤色不匀、牙黄和皱纹。
主播不想呈现这一切,观众也不想看到这一切。
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心中有比较就有不安。
可心中有比较的,通常也不只一个人。
这是集体性的不安。
整成一个模样,也是集体选择的安慰剂。
(5)
直播平台还有一个特点。
即一个屏幕中,全是自己。
放大自己,缺点跟着被放大。
选择站在放大自己的位置。就得练出一身那是“我相”,不是“我”的本领。
张曼玉接受采访时曾说,她看到媒体中的自己,觉得,哦,那不是我。看到特别华美的衣服,觉得,哦,那不是现在的我要穿的。
我觉得她是真做到了。
一个演员演技好不好,得看TA端不端着。
太在乎自己容貌的演员,演不出极致的感情,毕竟悲伤与狂喜之貌都不能算美。
细腻出实处全身力气的表演,则不仅是抛弃相貌,更要浑然忘我。
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世界是个大舞台,常有牛人上演春秋大戏。
今天来一出三国,明天来一出二战,后天考虑要不要发射原子弹。
只可惜这些大戏不能现场直播,要么我还可以研究研究他们之间的演技差别,看看他们心里是不是还有“端着”点儿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这句话是说给当时的当权者听的,春秋战国时代,流行讨论国事,老子也跟了跟风。
(6)
佛家会说无我。
道家会说无为。
道家更狡猾嘛,“我”这个概念多复杂,给普通人讲了,总是今天以为这是“我”,明天以为那是“我”,天天都在寻找“真我”,要么就要成为更好的自我……
到头来执念好像更重了哦。
万物作焉而不辞。
(其实你也辞不掉)
所以道家讲无为。
一大票人都理解成了啥都不干。
于是赶忙补刀,无为无不为。
啧,更复杂了,不学了。
所以道教信众少,至于真的去钻研道家的,更是少之又少。
道家以其极少的信众,贯彻了祖师爷的教诲——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p.s
其实吧,我一直想要看到一张自然的脸。
自然意味着对自己全盘接受。
我想这种自然里有极强的自信,让你都察觉不出来那是自信。
所以这张脸必然过目既忘。
不知道佛陀是不是长了这么张脸,才让人画不准呢?
——————
前几天翻朋友圈,戳到了一芥妞儿的读《道德经》,脑子一热就玩儿了票,组群小朋友一起读《道德经》。
怎么读?一章一章来读,每读一章写一章读后感,字数不限,哪怕是出个对子都行(要真出出来算你狠)。
如亲也想一起来扯扯道德经,欢迎投稿至我的简书专题-闲扯道德经
现已有3名小伙伴一起更新,分别是简书的猫头鸟, 与余舟一芥。
网友评论
所以这张脸必然过目既忘。
这句话让我有点感慨。
由来都是悲伤最令人深刻,平静与自然的逝去如同水消失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