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常见的现象,家长见到小孩走路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此时家长不会怪小孩没有走好,而是会打地板说臭地板臭地板,于是孩子笑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孩子来说是好是坏?从表面上看,家长很快就让孩子停止了哭泣,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其实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受害者思维」。
很多人希望成为一个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却最终还是成了一个自怨自艾的受害者。为什么人们会沉迷于受害者的身份,因为这其中有不少秘密的好处的。不信?举个栗子。
例子 1、一个孩子考试没有考好,遇到父母的追问,如果孩子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他会说,不是我不好好学,是老师讲得不好!
例子 2、一个员工任务没有完成,遭到经理追问,如果员工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他会说,经理,这真的不是我们的问题,实在是那个客户太难缠了!
例子 3、一个丈夫明明不想洗碗,却要和老婆约定,她做饭,他洗碗。如果丈夫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他会说,你不知道我有多累,我们老板有多变态!
这三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受害者,推卸责任、保住面子。在受害者的思维里,如果一件事情没做好,那绝对不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这种思维模式,让他们个个都很有面子、完美无缺,他们从来不会犯错误,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只要学会推卸责任就好。当然,他们也没有成功地做过任何事情。
从一个孩子、一个员工、一个丈夫(老婆),这不正是一个人在成长路上的身份变化吗?以后还要为人父母,如果再以这种受害者思维继续教育下一代,那该是一种多可怕的事情。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复杂的,思维模式形成的原因也跟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并不是说孩子摔倒,打骂地板就会给孩子造成多大影响,只是想说,我们应该更多地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