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浩畅谈历史
研读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学为己用,我们才能愈加明智、更易成功。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求职时,有时会遭遇失败,那我们究竟该怎么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去创造下次的成功求职呢?
或许,了解下商鞅求职于秦孝公的历史,我们能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实用启发。
那么就让我们进入那异彩纷呈的古代,去探寻古人的生存智慧吧。
公元前359年,郁郁不得志的卫国人公孙鞅(即商鞅),因为魏惠王的轻视和慢待,遂只能合则留、不合则去地离魏到秦。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版图(左边淡黄色版图即秦国)来到秦国后,公孙鞅投奔到大臣景监门下,当时的秦国国君嬴渠梁,意欲发展国力强国富民,进而战胜魏国,重振秦穆公时期的秦国霸业,所以他对天下各国发布求贤令,细数了历代秦君的失德错误,并宣称自己要痛定思痛地奋发图强,会裂土厚赏地笼络人才,期待人才辅佐自己开创富国强兵的功业。
于是,趁着这个诚心诚意的求贤大潮,景监将公孙鞅推荐给嬴渠梁。
在第一次面试中,公孙鞅向秦君大谈尧、舜以仁义道德教化天下、治理国家的帝道,嬴渠梁听着听着,就头一栽一栽地打瞌睡,差点把额头磕破,把公孙鞅的腐儒之论,也忘到了爪哇国。
矢志迅速变法强秦、对其他强国之法不屑一顾的秦孝公事后,嬴渠梁把景监痛骂了一顿:“真是混账!你推荐的人,只会夸夸其谈、胡说八道,不能切实强国富民,说再多又有什么鸟用!这种人,又怎用任用呢?”
景监找到公孙鞅,指示他不要故弄玄虚,要多跟国君谈切实强国之道,公孙鞅连连点头,并请景监再向国君推荐下自己。
于是,第二次面试中,公孙鞅向秦君大谈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王道,嬴渠梁听后不感兴趣,还是将公孙鞅赶了出来。
事后,嬴渠梁又把景监臭骂了一顿。
渴求有志君主、变法图强、实现人生价值的公孙鞅景监找到公孙鞅,询问原因,公孙鞅回道:“这次我提治国王道,可国君还是不感兴趣。”
景监颇为失望,公孙鞅表示自己下次就知道说什么了,请景监再为自己争取次机会,惜才的景监只好再在国君面前推荐公孙鞅。
就这样,第三次面试又开始,会谈后,嬴渠梁有些高兴地对景监说道:“你坚持推荐的这个人,并不像我当初说得那么不堪,还是有些才学和实用见识的,过几天,你再让他来找我聊聊。”
景监回去后告知公孙鞅,公孙鞅会心一笑,自信地说道:“这次,我向国君推荐了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不过只讲了大略,他虽然有点兴趣,但认为五霸时期与当今还是有区别,不能学他们那样治国,遂没有采纳我的推荐之策。当然,下次,我就知道该怎么向国君展示自己的才华、推荐自己的治国之术了。”
于是,第四次面试,公孙鞅又向国君推荐李悝(kuī)变法、吴起变法,这些在短期内迅速强国、攻灭他国的霸道治国方法,嬴渠梁一听就痴迷其中,竟不自觉地三番五次向前移动膝盖,并与公孙鞅延伸到具体该如何强秦这个核心问题上,两人抵足而论,针对国内的众多问题一个一个分析、商量解决方法和变强之道,竟谈了几天几夜都不知疲倦。
事后,景监问公孙鞅,为什么国君的态度会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公孙鞅意味深长地回答道:“起初,我向国君讲解禹、汤、周文王等帝王仁德治国的方法,试图建议国君建立如夏、商、周那样强大的国家,不过秦君直言这样强国,用时太长,他不能久等。我也能理解,面对东方六国不与秦国会盟、秦国贫弱屡被欺侮的局势,任何一个贤能国君,都不可能坐视这种不利情况长期存在,通过多次会谈,我发现国君肯定想在短期内迅速强大国家、尽快扭转国家贫弱、外国随意欺侮的不利局势,所以我便对症下药地分别向他讲解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强大国家的方法,国君对齐桓晋文之事,可能因为时代不同、难以直接汲取强国经验,所以他虽感兴趣但似是而非地不知如何运用其方法。于是再次面君,我便有针对性地将几十年前的迅速强国之法,即李悝变法强魏、吴起变法强楚的方法,向国君倾囊相授,国君听后果然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竟从他国变法解决国内难题、强大自身的措施方法,延伸到如何切实解决秦国各种问题,强大秦国的具体问题上,于是我便与国君热火朝天地聊了几天几夜,国君确实对尽快强大秦国,抱有一颗狂热进取之心。如今我对秦国更加了解,也更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具体改变秦国、强大秦国了,谢谢景监兄的连续推荐啊。”
就这样,面试成功后,秦孝公任命公孙鞅担任高官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强国大计,遂有后来改变秦国国运、改变战国历史的商鞅变法。
从商鞅求贤于秦孝公,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实用启发呢?
其一,刻舟岂能求剑?然亡羊可以补牢。
从商鞅向秦孝公嬴渠梁讲解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强国历史,因费时久、难见效而受到秦孝公冷落和慢待;到商鞅向秦君讲解春秋五霸的强国之道,虽受到秦孝公初步认同,但因年代久远,难以切实运用,遂受到秦孝公初步认可、但不任用;最后到商鞅向秦君讲解李悝变法强魏、吴起变法强楚的近世强国之法,引得秦孝公专心致志听用、废寝忘食商议,直至对商鞅赏识信任厚加重用。
可见,秦孝公对先代君王的变强之道、兴国之法,并不是刻舟求剑地盲目遵从,而是有自己的主观见解和选用原则,那就是以尽快强国富民、富国强兵为原则;而商鞅在一次次失败的面试中,也在不断贴近国君的喜好,向国君逐步推荐自己最擅长的改革变法之术。
不断了解领导内心急切想做之事,一次次地亡羊补牢、终于投其所好地赢得了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
商鞅的求职经历告诉我们,当领导,在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向前推进时,不能对之前其他国家、其他公司强大自身、但已不适用于今的方法盲目取用,否则就会如刻舟求剑者那样一无所获、甚至败家毁业;当求职者,不能在被面试领导拒绝后,就气馁地知难而退,如果真是想干的工作,就要学商鞅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争取面试机会,不断改进自己的面试技巧,不断探清面试官和面试公司的迫切需求,再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能力,投其所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和对求职公司的实用价值,这才是好的求职之道。
其二,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臣子求职,不怕国君挑三拣四择贤而用,就怕国君颟(mān)顸(hān)无知废臣误臣。
不识劣货,又怎能辨明珍奇,并明智取之;不辨贤愚,又怎能辨明富国强兵之论与败家祸国之言,并科学选用之。
秦孝公求贤于公孙鞅的过程,也是公孙鞅考验秦孝公是否贤明、是否能量才重用人才的过程。
前半生就想出人头地的公孙鞅,曾经依托魏国丞相公叔痤、刻苦钻研古今变法强国之道,想在变法强大的魏国,继续辅佐魏王变法图强,奋斗出一番辅佐贤君建功立业的光荣人生。
然而,魏惠王只会形式上对各种贤才推崇备至,却不愿意切实重用人才,以致公叔痤多次向魏王推荐公孙鞅,魏王竟皆不采纳、也不试图去了解公孙鞅、任用公孙鞅。
这导致商鞅颇为失望,也无谓蹉跎了前半生的珍贵时光。
同时,在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公孙鞅虽然也会心动,但是,想到魏惠王的名尊贤才而实卑之,公孙鞅不禁对秦孝公的求贤诚意感到怀疑。
要想遇到真正识货、真正珍惜人才的贤明君主,也是需要不断考验他们的。可是,靠在国君手下任职来考验,太耗时,太荒废人生了,而公孙鞅的人生,已经不起再次耽搁、再次延误了。
于是,为了辨明秦孝公究竟是如魏惠王那样名义上尊崇贤才、实则有眼无珠埋没人才的庸主,还是名副其实地尊崇贤才、切实想强国富民的贤君,公孙鞅便也在秦孝公考量自己才能的同时,考验起秦孝公的眼光和雄心。
互相面试的事实证明,秦孝公明事理、懂用人、有强烈的强国雄心壮志,是商鞅理想中的领导。
于是,商鞅向其倾囊相授自己的变法主张,在识货识人才之秦孝公的赏识下,商鞅终得重用,皆大欢喜。
我们在求职时,若也不想荒废自己人生,也可以学习商鞅这种求职方法,但需注意面试领导的身份,因人而异地使用此方法,才是明智之道。
其三,亡羊补牢虽好,但提前做好准备投其所好,防患于未然地求职,才是最节省面试官时间、最节省自己精力和成本、标本兼治、皆大欢喜的求职之道。
相比于商鞅三番四次地曲折求职、有惊无险地得偿所愿,诸葛亮的求职,就相对成功得多。
凭借胸有成竹之隆中对快速高效求职的诸葛亮面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诸葛亮早就胸有成竹地准备好了应对之策,他根据刘备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迅速给刘备推荐了不与曹操正面交锋、东和孙权、南略荆州、西据巴蜀、和融四方、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就从汉中和荆州同时出兵、钳击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
此战略,挥去了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屡战屡败的随意迷茫,彻底廓清刘备后半生的做大做强之路,终于,诸葛亮因此投其所好的求职方略,得以成功获得刘备的赏识和任用。
左、迷茫颠沛之刘备;右、有隆中对指导、做大做强之刘备商鞅求职,有考验君主才学的谨防人生荒废动机,所以他才会三番四次地与秦孝公互相考量、互相试探;
我们求职时,若无此动机,就不要屡屡率性而言、弄巧成拙地随意面试,这样很可能会多次错失求职成功的机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败坏自己的名声。
教我们细心研究目标公司、科学求职的隆中对因此,我们需要像诸葛亮那样,悉心钻研目标公司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细心考察目标公司的需求要求,再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勤加思考,提升自己暂无、但目标公司要求的能力素质,积攒对求职公司有用的真知灼见、长策伟略,做到求职时投其所好、人有所值。
这样求职,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目标公司的时间、节省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做到双方互利共赢。
祝各位求职者能以商鞅与秦孝公、诸葛亮与刘备为借鉴,趋利避害地科学求职、工作事业皆成功。
加油,志在千里的兄弟姐妹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