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渔夫与吉尼》童话故事的母题;
二、童话与寓言的比较;
三、儿童在阅读童话的心理历程的穿越。
《渔夫与吉尼》这个故事描写巨人与普通人的冲突的童话母题。对应现实生活,是儿童与成人关系的抽象与象征。因为任何地方的儿童在面对成人拥有强大力量时都会感到害怕和愤怒。而在这个母题之下,还有很多的细节。
(一)关于吉尼为什么会变得残酷?
第一个一百年的许诺:
谁将我放出去,我将使他永远获得荣华富贵。
第二个一百年的许诺:
谁将我放出去,我为将为他打开地下宝库。
第三个一百年的许诺:
谁将我放出去,我将实现他三个愿望。
第四个一百年的许诺:
谁将我放出去,我就杀死谁。
这是儿童在感到“被遗弃”时产生的内心活动。由开始的满心期待到后来的怨恨。这不就是一个“由爱生恨”的过程吗?
(二)渔夫的努力——四次打捞
渔夫经历了三次打捞的失败,才将装有吉尼的罐子打捞上来。前三次的失败向儿童表明,事情不会完全像一个人希望的那样一举成功。然而,面对最初的失败,一个人不应当放弃努力,这是对儿童的重要启示。
(三)渔夫是个父亲
渔夫不仅是个成年人的形象,还是一个父亲的形象。童话故事同时向孩子暗示,父亲在接受强大的挑战的时候,会通过智慧,战胜困难。从儿童的角度,不论是自己扮演渔夫的角色,还是父亲扮演渔夫的角色,故事的结局,使儿童确信自己或是保护他的爸爸都能取得胜利。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在于:童话故事传达一些信息、观念的方式是不漏声色、间接的、不作硬性要求的,因此在心理接受方面效果更好。而寓言(神话故事)采用直接的、说教的方式。
为什么儿童更适合读童话故事?这和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有关。
首先,童话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故事背景,在这里发生的事情,是现实世界中孩童面临的一些问题或困惑。
其次,童话故事中有真实的故事背景,同时又和现实世界拉开一定的距离,能让孩童在心理上感受到安全,从而更全身心的去体验角色所经历的矛盾与冲突。(这里涉及到心理学知识:在有意识的状态下,人的行为会受到各种外在观念、力量的左右,表现出来的言不由衷;在无意识状态下,不启动对抗免疫力量,一些观念更容易被接受。就像读一个故事或看一场电影一样,放轻松地区体验主人公的故事。所以让孩童明白理解一件事的最好方法不是讲道理,而讲故事。讲道理是一种有意识的“控制”,而讲故事是身临其境的体验。)
最后,童话的结局的往往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是给指向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又会给孩童更积极的心理建设。在跟随童话故事穿越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也有了心理层面的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