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组制度确立推行以来,孩子们总是不断在创造着惊喜。
本周一我们召开了小组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会上我再次以任务卡的形式组织了本次讨论,限时,定规则,固定流程,给孩子搭建讨论的支架。
这次讨论会主要是观察和分析上周的量化积分表。虽然小组内人人有责,每个人的责任都和量化表的其中一项挂钩,但意料之中的是,二年级的孩子领了任务就忘记是常态,而且对于规则的熟悉也需要时间。因此,复盘显得尤其重要。
讨论前,我带孩子们再一次复习了自己的职责和规则,特别请孩子们关注规则中关于合作共赢的提示,请孩子们思考怎样才可以让加分最大化,鼓励对子组讨论完组内事物后可以交流合作。
讨论完以后怎么呈现呢?一问一答,举手回答,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太没有新意了,所以我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提出,讨论结束后,小组组长或小组内指定发言人要自己冲上台来抢答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勇敢上台的团结分➕10分,不敢上来就没分。
不得不说,任务卡太适合帮助孩子练习合作了,任务驱动和倒计时鞭策下,孩子们都抓紧时间讨论开了。讨论结束,上台发言,胆大的组长立刻冲了上来,每当某个组的组长抢到了发言位,这个组全组都会自发为他热烈鼓掌。于是,即使是胆子有点小的若诗,还有这周的代理组长子滢,最终也在气氛的烘托下勇敢上了台,且用了比平时大了许多倍的音量大声汇报小组的观察发现。
孩子们上来汇报的观察也让我很意外,真不能小瞧孩子们的智慧。有的在讨论时就已经和对子组合议,两个组长一起上来说了本周的合作共赢计划,要互相提醒,共同进步;有的则说发现组内有个小朋友容易忘记任务,所以这个部分扣分多,我们要全组在这周一起帮他提醒他,争取这部分不扣分;还有这周已经得了积分第一的小组说,在继续保持的前提下,要争取更高的分,以及要帮助组内学习比较弱的小朋友,帮她也要进步......
聿菲是个数学学霸,虽然不是组长,但他下课还是意犹未尽找我分享在小组讨论时的推导发现过程,那就是他们这周目标想拿100分,因此每天必须有至少20分积分,如果要得到20分,光自己做好肯定不够,因为我的规则里,只有对子组同时做好能在对应项目➕10分,如果只有其中一个组做好只能➕1分。因此想达成目标必须得跟对子组合作,所以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后立刻就去找本周的对子组商量合作方案。
这是二年级孩子在10分钟内能讨论出来的吗?如果不是亲耳听到,我都有点不敢相信。唯一感到可惜的是,确实因为疫情,小组合作没能更早一点推行铺展开,孩子们现在已经处在脱自我中心化很重要的转折点,给予合适的指引,他们便能进一步转化出让人惊喜的变化。
还有一些关于合作的意外之喜来自不经意间,比如前几天上《风娃娃》的时候,我也制作了合作角色扮演的任务卡,当堂的合作相比之前推进的异常“丝滑畅顺”,后来在孩子们上交的仿创作品中,恩硕还把课堂上的小组分工记录在了自己创作卡旁边,这孩子以前在课堂讨论的热情并不高,但现在,显然她非常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小禾和小亦这对同桌的变化也特别大,本来一个是高冷小女神,一个有点敏感“玻璃心”,沟通并不算畅顺,没少闹矛盾。但自从小组成立,孩子们渐渐意识到彼此是一个团体以后,多了许多包容与互助,这天点小亦起来回答问题,小亦不太自信,从前不太搭理她的小禾第一次悄悄在旁边给了提示,小亦立刻大声说出答案。比起会不会,我更感动于此刻孩子之间关系的破冰。
从最小单位的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变化开始,我看到班级中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融,“我们”的形象则越发清晰显现其间,真是让人欢喜啊。
昨天给新岗老师分享成长故事,虽然已经讲过很多遍,但当我再一次对着《第一个六年,我的成长之路》ppt,讲起那些年在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活动中孩子、班级和我的变化,还是忍不住有些热泪盈眶,这个故事,也是一个班集体精神内核的诞生之路。也许就是这样真实的触动,让我坚定地在学习之余不断探索创造,而孩子们这些细微的,不断向好的变化,也让我又一次听到了成长拔节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