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妈,仔仔的那个变形机器人真好玩,我也想买一个。”说完,儿子眼巴巴地看着我。
看着孩子的天真模样,我的内心早已动摇,一个机器人而已,买吧。答应的话差点脱口而出。但想想终究忍住了。
我告诉儿子:“宝贝,仔仔的机器人我们是没有,但你有的东西他也不一定有啊。不是我们喜欢的东西都要买回家的。你想想,如果我们把所有你喜欢的,我喜欢的,爸爸喜欢的东西都买回家,我们的家不是都塞得满满的了吗?”
小家伙一听也乐了,“如果都买回来,我们的床上、柜子里就都是东西啦!”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他再也不提买机器人的事了。
于我却有点心疼,这么懂事的孩子。我给他出主意:“如果你喜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你可以用自己的玩具跟他们交换。”
2
依然清晰地记得侄子三岁那年的暑假,他哭着找爷爷要五毛钱买东西吃,爷爷不给,不想在钱的方面太宠他。小家伙就一直哭。差不多近半个小时过去了,侄子也许是哭累了,也许是觉得没有希望了,从大哭开始转为抽泣。这时奶奶从外面回来,侄子看见奶奶瞬间又大哭起来,哭着要五毛钱,奶奶二话没说,从口袋里掏出钱塞给他。
期间我一直在旁看着,当我妈掏出钱的那一刻我觉得多么地悲哀,这孩子被奶奶宠坏了。爷爷半个多小时的坚持都白费了。
事后,我问我妈,你为什么要这么无原则的宠孩子?妈妈惊讶地看着我,不就五毛钱嘛。在她看来这不过是五毛钱的小事。
时隔多年,侄子也已长大,乱花钱、爱攀比、不知足的毛病让一家人头痛不已。
我常常想,如果当年不是那样一味地满足他,小伙子如今会怎么样呢?只是已经没有如果了。
3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现在大部分家庭就一个孩子,众星捧月似的,用不着孩子提要求,各种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都会主动买来给孩子,有些父母甚至不顾家庭经济条件如何,美其名曰“再苦不能苦孩子”。
但这真的是爱孩子吗?不是,这恰恰是假爱之名在毁掉一个孩子。爱孩子不是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期望,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培养一个自私、贪婪的家伙。
4
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是应该满足还是不满足?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实则不然。
首先是一个是否要满足的问题;其次是如何满足的问题。
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拒绝,但也不能有求必应。一味地拒绝,孩子无法从家长那得到认同,可能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低;有求必应则难以让孩子珍惜所拥有的,难以让孩子学会感恩。
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可以分为有理的、无理的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要先判断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对于合理的要求,家长应尽量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则要果断予以拒绝,并要告诉他为什么。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要求,家长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满足。
此外,还要因孩而异。有的孩子比较懂事,从不提要求,偶尔提一次要求,父母可以尽量满足ta,甚至主动买ta喜欢的玩具什么的。有的孩子的要求比较多,则需分清ta的要求再决定是否满足。
如果确定要满足孩子的要求,接下来就是如何满足的问题,一是有条件地满足,二是尽量延迟满足。何谓有条件地满足?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让孩子知道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延迟满足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延迟满足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左右。
网友评论
恰好呢,看到你的文,给你暖暖评论区哟
嗯,现在快12点了,再给你道个晚安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