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之/立志守恒!

作者: 卫雅雅 | 来源:发表于2018-02-13 14:27 被阅读71次

做人圆滑不如厚道,精明不如实在

曾国藩在日记中说:端庄厚重是贵相。

据说,曾国藩“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他走路的时候脚步很沉稳,说话很慢。但每一步都脚踏实地,他说的每一字都有一种打动人心的浑厚力量。厚道最高的精明。厚道之人,人人都愿意与之交往,因为这样的人让人感觉踏实、放心,打心底里尊重、信赖,于是就能积累人缘、积聚人气,处处利于做事为人。

《道德经》上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厚道的人,让跟你交往的人觉得放心,舒服,这才是最高的做人之道,这意味着这个人厚道,靠谱。

曾国藩有句名言:“功不独居,过不推诿。”这就是说在功劳面前,要厚道实在,不能独吞胜利的果实。在责任面前,也要实事求是,不能找借口,圆滑地明哲保身,把错误推给别人。

厚道、实在的人,懂得敬畏,不会总想着走“终南捷径”,思虑就会深远,处事不至于鲁莽,说话就会谨慎,交际不至于随便。曾国藩一生就是厚道、实在的写照。他打仗讲究“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蚕食敌人,绝不投机,也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漏洞。

他修身,写字、记日记、读书,坚持了半生,从未有丝毫苟且和懈怠。他不论打仗还是修身,从来不“聪明”地走捷径,而是下笨功夫、真功夫、苦功夫。

明代吕坤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头脑聪明、能言善辩是三等资质,英雄豪杰是二等资质,具有厚重、实在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人物,才有一流的大格局。

厚道、实在的人,就如大山,圆滑、精明的人就如风如水,任你风如何灵巧,水如何善变,遇到大山也到绕道而行。这就是老子“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道理。

算计不如让利

曾国藩说“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他战场上身经百战,在官场摸爬滚打,也深知官场倾轧,世态炎凉,但他始终不算计别人,反而心存助人之心,懂得让利给别人。

左宗棠成名较晚,他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和帮助。左宗棠经常谩骂曾国藩。

左宗棠还多次鼓动大臣弹劾曾国藩。1864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下江宁,由于疏忽,让幼天王以及洪仁玕等人逃了。左宗棠抓住这一点,极力攻击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朝廷也借机打压曾国藩和湘军。此后曾、左两人断交。

当时曾国藩是两江总督,管理全国最重要粮饷和物资输出地。左宗棠要领兵收复新疆,少了两江的支持绝不可能。如果在这个时候曾国藩暗中做手脚、使绊子或者以各种借口延期供应,收复新疆是绝不可能的。但曾国藩却倾力支持,可以说这才保证了左宗棠最终的胜利。

曾国藩说,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做人不能老想着背后中伤、诽谤别人。

那些经常说别人短处的人,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经常在言语上算计别人的人,不仅是情商低的表现,也必然给自己招来怨恨,埋下祸乱的种子。

曾国藩认为,与其挖空心思算计别人,不如包涵宽容、宽宏大度,容人、容事、容言。与其挖空心思,算计得失,算计别人,不如懂得让利给别人。

湘军在攻克南京之前,打下的最后一个重要城市是安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却把这一胜利的谋划、统筹之功让给了胡林翼,把前线血战之功让给了多隆阿。

曾国藩认为,人要“心存济物”,要有一颗愿意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心,懂得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这样的人即便物质上暂时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贵者。

一个人应该抛弃小的利害得失,不算计,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众人的帮助,人生之路也会越来越宽。而如果能心存济物,那就放大了人生格局,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真正的消灾祈福,是修身改过

老话说:“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福与祸是每个人生命中堆积的木柴,木柴平时隐身不显,一旦遇上星星火光,便燃起烈焰,每个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是火种。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禅语中说“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求人不如求己,祈祷不如努力,真正的消灾祈福是修身改过。

改过就是消灾,佛法中有句话“法器难得”,人自身就好比一个法器。每个人都像一个杯子,杯子干净,装进杯子里的东西才能不受污染,更好的发挥作用。要想消除外界灾祸,首要的是要改掉自身错误,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主,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祸患的发生也是因为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了外在条件可乘之机。

《了凡四训》中说“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论语》中也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的名言。

要想真正消除灾祸,首先要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洞悉本身的弱点,只有改掉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堵死灾祸的入口。

曾国藩早年也是庸人一个,得理不饶人言语尖酸,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也为他的仕途埋下了隐患。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曾国藩只用了一步,就从庸人走到了圣人,那就是改过。

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已经为自己招祸或将来有可能为自己招祸的问题缺点,“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之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

静下心来,改言语,改脾气,正是因为此时的改过才为曾国藩以后的人生积累了人脉,无形中消除了将来可能遇到的障碍。

生活中遇到难事、坏事,不要抱怨,要总结分析,凡事有果必有因,搞清楚弄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自己存在哪些问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要积极改正,争取下次不会被同一件问题绊倒。

修身就是积福

福气不是求来的,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好运与福气的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努力。

佛陀说,佛法犹如昙花,在等待纯洁有追求的人。福气也犹如甘露,在等待修身立德之人。

修身立德,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内心。修身不仅包括丰富内在、增加处世的智慧,还包括以平常心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以善心对待他人,以阳光的态度对待世界,世界与他人才能回你以善心与阳光,这才是积福。

修身行善,必有后福。只有头脑充实起来,内在有东西才能遇事不慌。只有懂得了处世待人道理,才能真正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积福。

曾国藩有修身十二法,这也是他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京期间师从唐鉴,父丧期间,研读老子,不断以理以书修身,将书中的道理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与自己融为一身。

曾国藩的修身之路虽漫长,但很有价值。在修身途中,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遇事让三分,天空海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心耕”,也正是因为这些道理,鼓励支撑曾国藩走下去,最终成为半个圣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凡人虽不需要平天下,但修身可以养性可以积福。生活中多读书,常领悟,怀善心,存善念,最好的积福就是有个好心态,有个好身体,有个好脑袋。

清人陈鸿寿有副对联“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要想子孙优秀,自己先要以身作则;求仙求神不如修身改过。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求仙求神,祈祷好运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消灾祈福,在于修身改过。心中有佛的良善之人,即使不拜佛求仙也会受到天道庇佑,作恶多端的歹毒之人,即使身处庙门也不会有神灵护卫。要想消灾积福,先要改过修身。

END

相关文章

  • 读曾国藩之/立志守恒!

    做人圆滑不如厚道,精明不如实在 曾国藩在日记中说:端庄厚重是贵相。 据说,曾国藩“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他走路的...

  • 立志有恒

    这两天读《曾国藩家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四个字——立志有恒。 讲到立志,我一直以阳明先生的种树比喻为最,但曾国藩...

  • 宁静的天空日课复盘

    20191107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之五: 念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而不间断 ️【笔记】 关键词 :读史开智立志 ✅1...

  • 【剽悍牛人进化营修身模块】从曾国藩之读书、写字、品鉴悟修身之道

    从曾国藩之读书、写字、品鉴悟修身之道 读《曾国藩修身之道》,从多个方面学习并模仿一代圣人成功之道。 一、曾国藩之读...

  • 读传记,省内心-《曾国藩传》读书感悟(3/17)

    标题:读传记,省内心 副标题:《曾国藩传》读书感悟(3/17) 正文: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不难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

  • 浅谈责任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语录》 意为:君子...

  • 君子当立志-读《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他四弟想要外出求学。他认为家属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外出比较清静,曾国藩在回信中说了一句很...

  • 778.曾国藩:读书须立志、有恒心

    读《曾国藩家书》,其中《致诸弟·读书须立志》《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两篇,都是曾国藩告诫弟弟们如何读书的家信。虽...

  • 2022-2-3中原焦点团队Sunny持续分享第178天

    继续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今天读到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1.立志。立圣人之志,有明确的目标。 2.实行。...

  • 《早安》

    曾国藩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後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岁月让我们慢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之/立志守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mj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