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朵伊
口头应承是宣言,行动才是真正的承诺。承诺是承诺于目标,实现承诺是把目标变为成果。了解承诺不能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人 们不能排除干扰,结果干扰阻止了目标的达成,或者是将目标进行了转移。干扰的来源有很多方面,可以从设定目标的出发点来分析。
一般情况下,人们设定目标有三个不同的出发点:第一,基于反应。目标的设定是因为他人的反应,实现目标的动力也是因为他人的反应。巨人集团曾经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榜样,史玉柱创下了市场奇迹和神话,它风去一时却最终倒塌。人们分析巨人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兴建巨人大厦,因为领导人的一句话,巨人大厦的高度一再加高,以致出现资金危机而黯然破产。从这一点来看,巨人的目标是基于他人的反应而设定的,结果超出了可控制范围。
基于反应的目标设定,大部分情况是因为不好的体验。外在的刺激让人们的自尊受到挑战,挑起了争强好胜的欲望,为了挽回面子或者维持面子,满足“我也能行”的比较心理,人们设定了目标。这种目标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在反应的刺激下产生的。
第二,基于需要。为获取某些东西而不得不行动,目标的设定和动力的来源是因为某种精神或物质上的短暂需要。当目标达 在时时刻刻都会保持信心,特别是在面对逆境冲击的时候,信心容易降低,一份有效的行动计划能够在人们动摇、怀疑、担心的时候给予最大的支持,坚定信心与立场。
一份有效的计划需要包括“目标、行动、成果”三个最基本的元素。目标是一个方向,是行动的指南针;行动是有效达到目标的行为,是目标和成果之间的转换器,成果是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是检视目标的一个标志。
人们经常混淆“目标”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混淆了两者,人们的生活和努力就变成是成果的数字推动,看不到数字背后的意义,结果就可能丧失积极努力的动力。两者之间区别的关键在于,目标可能是具体的数字,也可能是一个理想和方向,成果则必须是可被准确量度的硬指标!
陈海贤在《自我发展心理学》专栏里提到,环境场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别人的环境场,比如健身房,图书馆,你可以去这些环境场,更容易激发你的相关行为。但是很多时候实行起来会有困难,你可能没有那么方便去这样一个场。
所以,陈海贤建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养一个自己的环境场。
陈海贤说:
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比如,自己家里有一个书桌,在这个书桌上,他只做跟工作有关的事。如果想休息,看电影,看网页,陈海贤会要求自己换一个地方,比如到客厅的沙发上。
培养出自己的环境场,当你到了这个“场”,你就会自动做和场吻合的相关行为。这样的自动行为多了,我们离小目标和大愿景,还会远吗?
罗振宇说:“在长期主义者这个放大器里,个体的努力都堆成了奇迹。”无一例外。
所以,我们想实现愿景,必须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时间是放大器,也是增强剂,它能让我们微小的努力,最终汇聚出强大的势能。这个世界很复杂,很善变,而且,未来可能会更复杂,更善变。
但是,那又怎样?长期主义者,有能力拥抱变化,拥抱复杂,有能力在人生这场无限游戏里,持续增值,成为时间真正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