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东坡游赤壁(3)

作者: 紫湘Via | 来源:发表于2024-05-02 15:07 被阅读0次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

    共食:共享。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原意是佛德广大无边,作用于万物,无穷无尽。泛指事物之取用无穷者。

    苏子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第四段非常精彩,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便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

    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

    变与不变,就在你怎么看,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所以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还有什么需要羡慕的呢?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这也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

    (这个评析是不是太苛刻了,我觉得苏轼能够想到这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人活着不是为了科学。)

    他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因而后面笔锋一转,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所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yao)核既尽,杯盘狼籍(ji)。相与枕藉(jie)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洗净酒杯重新斟酒。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备注: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东坡游赤壁(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mq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