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是《社会心理学》,今天的读书收获主要有三点: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选择多并不是一件好事

01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其实就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比方说,我认为我可以写出一份转化率高的销售文案,我认为我可以成功地把车停进去,我认为我可以在今天完成老板交待的事情。
自我效能的背后其实也是对自我的一份控制感,当我们对自己有很强的控制感的时候,往往会让我们迎来更积极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这样也许目标也就顺利达成了。
但自我效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积极心态都能够迎来好的结果,比方说贫困和疾病。所以,积极的心态,再加上好的方法,还有一定程度的努力,美好才能如期而至。
02习得性无助
这个词以前就听说过,只不过有些模糊,不太记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今天又看了一下书中的介绍,记忆就都回来了。
关于习得性无助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会遭遇电击。反复多次之后,即使笼子的门被打开之后,小狗也不会逃跑了,而是在痛苦地等待被电击。
关于“习得性无助”,《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给出的具体定义:“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时,他们习得了无助和被动。”
确实,当我们在生活中有了失败的经历之后,我们开始给自己定性,我们的能力确实不可以,我们的能力确实达不到。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犯经验主义错误。
所以,当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否定自己,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情况是否较之前发生了改变,最好不要让自己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当中去。
03选择多就一定是好的吗?
“过多选择的代价”这一小节,其实想要表达的内容是选择过多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这和我昨天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的“少就是多”这个观点有些类似。
选择多,我们的诱惑就多。我们想要A,但B和C也不错,DEF也分别有他们各自的优点。我们选择了A,就会想到错失了很多其他的机会。选择过多,也就会让我们后悔和遗憾的成分增加。
所以,为了不后悔,也为了更快地做出决定,选择少点也许是件好事。在“少点选择”这一点上,它也可以给我们的日常沟通带来一些启发。不要以为多就是好,少也许更高效。
和朋友聚餐的时候,可以给他两三个饭馆参考,不要给他一个长长的名单;给客户推荐方案的时候,也可以精选少量的几条,方便他们更快做出选择;
正如书中所说:“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