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想法成长励志
清明节,故里的青茶一定伴细雨而生

清明节,故里的青茶一定伴细雨而生

作者: 蓼草扬 | 来源:发表于2019-04-07 20:38 被阅读20次

提起清明节,人们总会想到“死”这个字,在每一年这个和风细雨的日子里,这个字更添悲伤。然而,伴随着这个日子的却是“生”这个字。

清明的由来决定这个日子的悲伤。

相传春秋战国时,介子推割自己的肉救躲避祸害饿晕的公子重耳,然而重耳做了君主——晋文公,论功行赏却唯独忘记救过自己的介子推。这时有人就替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往事就召见介子推,说要给他一个大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见他就带着老母躲进绵山。

晋文公没辙,有人谏言放火烧山。晋文公一听觉得可行就下令烧山,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烧出介子推母子,等上山一看才发现他们母子抱着一颗大柳树死了。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去祭奠时,发现那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轻轻随风飘舞。晋文公看着柳树就像看见介子推,他折柳佩戴,并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又将这天定位清明节。

唐代时,清明节持续三天,为了区分这三天,分别叫做大寒食、宫寒食和小寒食(即清明节),前面两天延续吃冷饭、祭奠习俗,到清明节就除外踏青、交流。

宋朝时, 定在清明节祭祖。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也正是因为如此,清明节代表着思念、祭奠。

然而

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代表的却是生,是希望,是勇于挑战的鼓励。

记忆里,从五岁到十八岁,每个清明节都是在细雨中度过,但雨中悲伤是别人的,欣喜与劳动才是我的。

为什么那么久远的记忆却清楚记着呢?

因为家族传统,女孩子通常不被允许去祭奠祖先,而每一年这一天不论离家多远、凡是沾亲带故的族人都会回来,六、七俩车驾呼啦啦停在小山村,那场面比小山村过年还要壮观。

大家都上山去祭祀了,留守在家的小女孩也不能闲着,全部都被赶去山上采摘茶叶。

清明时节,山上的茶叶刚冒出头来,在细雨朦胧中,嫩青的颜色看上去特别喜人,每当以为它很柔软,能够轻而易举摘下时,小女孩们却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而那时我总是小女孩们的一员。

五岁时,被可爱的嫩芽吸引,总是眼巴巴地盯着山茶叶,专注地和它们较劲,最开心的莫过于一天采摘一大背篓回家被爸爸妈妈摸头夸奖。再后来上学了,每当这一天大家都去祭祀,留下都是女孩子,心里不平衡、委屈酸得自己直吐酸水,所以记忆特别清晰。

然而,不论女孩子心里怎么不平衡,从小被教育成乖乖女的女孩子依旧老老实实去山上采摘茶叶。

一年,两年,三年……从委屈到习惯再到顿悟,从采茶生手到熟手。渐渐地清明的悲伤离我越来越远,每年清明时节青茶叶散发出来的生机与希望却渐渐影响我。

看,它们明明知道这个日子是人们悲伤的日子,但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机,有死也有生,这才是生命完整过程。也正是因为这个,我更加明白生的意义。

蓼草扬 ,成都女子,

喜欢用文字抒写女性日常生活,

有尖锐深刻社会问题,

有琐碎温馨点滴,

还有比小说更精彩的故事。

用心码字,用文传情的我,

有温度、有态度!

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笔芯💙

相关文章

  • 清明节,故里的青茶一定伴细雨而生

    提起清明节,人们总会想到“死”这个字,在每一年这个和风细雨的日子里,这个字更添悲伤。然而,伴随着这个日子的却是“生...

  • 曾经

    我遣青鸾到你故里 伴着微风细雨 心中思念些许 却再也不能伴你拾取那 花香缕缕

  • 听雨(新韵)

    欢歌谢幕醉长亭 细雨迎花伴月行 小叩柴扉惊犬吠 青茶一盏见黎明

  • 我遣青鸾到你故里 伴着微风细雨 心中思恋些许 却再也不能一起看繁花落尽 伴你拾取 那花香缕缕

  • 游颐和园随笔

    古迹怀伤思雅意, 梦归故里草青新; 山清水秀楼阁伴, 画中仙家做客来。

  • 五绝—一壶一味

    细雨穿林越,茶烟宠上移。 凡尘伴香茗,壶里译真知!

  • 中国茶叶对外传播的四种方式和两条线路

    来源|伴夏茶网 编辑|极致扬 茶,以及由此繁衍而生的茶文化,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中国茶及茶文化的传播,经历...

  • 五言藏头诗:情思难解 - 草稿

    青柳伴细雨, 乌丝随清风。 谁言难再留, 唯有泪解思。

  • 情思难解

    青柳伴细雨, 乌丝随清风。 谁言难再留, 唯有泪解思

  • 细雨伴春风

    古体诗 细雨默默湿泥田, 春草悄悄笑微风。 梨花含泪害羞色, 松立山嘴看牛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节,故里的青茶一定伴细雨而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re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