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信念,价值观,准则这些你都懂吗?

作者: 世程去哪儿 | 来源:发表于2016-03-08 00:28 被阅读437次

    很有幸的翻开这本关于NLP身心语言学的读本,

    开篇作者就提出语言是我们标记体验的工具,语言反应了你的思维模式,你的世界观。所以说通过语言,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灵上绘制了不同的地图。

    框架理论

    这里引入一个关于“心理框架”的东西,指的是那些在互动中为思想和行为提供全面指导的关注点和方向。也就是说“框架”与特定事件或体验所认知的情景有关。

    语言通过框架的形式来标记体验。“时间框架”的设立,比如讨论十分钟与讨论一个小时其动力会截然不同。“结果框架”相对于"问题框架“使人更加专注于问题解决之道,更加的积极正面。作者在文中还提到的是通过连接词的形式来限制,比如说“我今天很快乐,但是我想这不会持续下去”与“我今天很快乐虽然我想这不会持续下去”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所以说留意言语中的连接词,面对领导我们也知道,“但是”之后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事情。

    框架理论是NLP身心语言的核心理论,转换信念的过程也就是换框的过程。一般意义上的换框是通过改变框架大小,情景换框,还有意义换框,把批评与批评者换框,整体来说你必须拓宽生命体验的广度与宽度才能够将各种框架信手拈来,运用同理心转换信念

    ①情景换框目标是认识到,特定行为在不同情景下用处,从而改变内在的负面反应。例如下雨这件事,对出行来说很糟糕,对于苦于干旱的人们却很好

    ②意义换框,探索外在行为的背后意图,将行为和自我分开,找出正面的东西,对意义进行解构。例如对于父母的反对,可能是他试图保护你免于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③批评式换框,批评家总是喜欢用总结式的判断下定义,“这太贵了”,“那不可能”。而换框步骤:1.找出批评背后的正面意图 2.确保架构3.将批评转为询问4.帮助批评家成为顾问。例如,这个计划不现实,先肯定对方关于解决问题正面的意图,改为你打算怎么执行这个计划。之前的句式也可以改为,我们要怎样支付它?你打算怎样让这个计划更加如意实施?

    回应术的核心在于意图与重新定义,每个行为背后在某些方面都有正面意图,回应意图比问题的表达更加具有建设性。重新定义的方式将对话者的判断置于反馈框架。将问题转换成结果和反馈,比如太贵了,结果框架为物有所值。

    有种简单而有力的换框方式就是从不同的世界观考虑一些情景、经验、或判断。最容易的就是换位思考,培养自我的同理心

    归类方式

    换框其实是“体验与判断”的重新归类,依据人不同的注意力有不同的归类形式:向下归类和向上归类,而横向归类是找出隐喻和比喻。

    向下归类: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下切式思维”,我们表达的越具体,向下归类的程度就越大。将一个陈述分解为较小的片段,对原陈述或判断所表达的概括含义,从而创立出不同的或更丰富的观点。让我们思考原本标签的意义,从而回到“反馈框架”,把注意力放到人与过程上而不是分类。比如说“我不好看吗”“我的鼻子,眼睛,还是手,可至少我的头发还是不错的”

    向上归类: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上推式思维”。上推式有时会伤人,比如说"你这个懦夫”总结的陈述往往是话题的终结,但是“向上归类”我们也可以使用的积极正面。对于负面标签“没有吸引力”归类为“与常规的标准不同”

    横向归类:往往是我们接触新概念常用到的学习方式。我们用“太阳系”类比“原子的内部结构”,横向分类是要找到激发新的想法和观点的比喻。对于“没有吸引力”我们横向归类为“丑小鸭”,便又获得了积极正面的能量。

    根据语言不同的归类形式,使得我们有了一套有力的工具来丰富,换框或者重新标记我们的世界地图,对于清晰的语言模型,可以设想我们大脑中的各种概念形成了类似网状或者说树状的地图。对于语言来说这只是工具,和我们的体验一样一开始只是中性的。在信息的编码过程当中“认知过程,如语言归类、时间感知,表象通道、表达心理的问号,句号,惊叹号等一些非言语的东西,对我们的心理标记也会有影响。它问我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意义。

    看一下这个例子:

    批评家:上个季度利润下降。糟透了!我们完了!

    现实主义者:上个季度利润下降。我们曾经渡过一段很困难的时期,能做什么让我们“更精简”?

    梦想家:上个季度利润下降。这只不过是路上颠簸了一下;我们已经走了最难的阶段,情况多半会好转。

    意义与价值观

    体验给予我们意义,意义是由“心灵地图和实景”之间关系互动而产生的,不同的世界地图对不同的实景体验产生不同的意义。

    那我们如何创造意义?有四个方面有影响,体验的内在表象,情景与环境,媒介与通道,后设信息。沟通的意义不在于沟通者的意图,而在于所引发的回应。从根本上来说意义是我们价值观和信念的产物,而回应术模式正是通过更新和修改相关的价值观和信念,来转变事件与体验的意义。

    对于价值观,它是我们生活和动力源。价值观会影响人感知的情景做出的标记或赋予意义。它也是激励和说服他人的基础,是强有力的感知过滤器。而另一个准则,是我们用来做决定和判断的规则依据。而二者并非同义词,价值观类似于核心准则。二个价值观相似的人,准则不同。可能成为冲突之源,创新之源。

    如何解决价值观和准则之间的冲突问题?

    首先需要“重新定义”链接价值观和准则,链接准则是横向归类的一种方式,使得其可以链接看似相反的价值观。例如"质量”与“创新”这两者向下归类换框成“不断提问”和“产生更好地选择”。

    表达价值观所用的语言可能带来潜在的限制或冲突,从而需要向下分类界定标准等同,标准等同是用来了解,是否满足了某一准则或价值观的具体感觉、行为实证或观察资料,它是实证的过程。链接价值观和准则达到的有效说服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识别他人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向下分类配合他人的标准等同,来符合他人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探索符合自己的标准等同,一般他反映在我们的感性认识当中。所以说在生活当中留意那些让你感到舒服的体验,当时的话语,动作,声音,颜色,越清晰越好。

    但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你完全确定你告诉了某人一些事情,但他们说你根本没有,而后你意识到你在内心重复过它,但实际上没有跟人谈起过。或者有些情况下,我们会怀疑自己的“名字”是不是写错了。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话题:现实检验策略,它是指一系列的内心的测试和内在准则。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说法,应该是属于意识的层面。它本质上是用来区分“幻想”与“现实”的策略。

    由于大脑并不真的知道想象的体验与回忆出的体验有何差别。所以我们需要具体化我们真实的体验,检验一下我们的内在表象,识别想象和现实的差异性。

    常见的现实检验策略有:时间点,使用五个感官,次感元,连续性,概率,情境(环境的细节),一致性(与价值观等),元记忆,解读线索。

    想要说服一个人,则必须让它符合它的现实检验策略的准则,要让它跟你的内在画面、声音、感觉、所要求的特性一致。这也是故事能够大大提高说服力度的原因。

    另一种说服的方式:向上归类以识别和应用价值观与准则层次

    价值观和准则通过识别其层次,对于个人或者团体,使得人们在特定的情景中行动有了优先级。比如说相对于“成功”有人重视“健康”,他便会围绕体育来安排他的生活。澄清价值观层次,对于成功的调解,谈判,沟通十分重要,价值观层次在说服他人和激励机制也扮演重要角色。

    识别一个人的准则层次的主要方式,是找出我们所说的“反例”的过程,是不断提问的过程。了解人们又不同的准则(和准则层次),是解决冲突,管理差异性的本质所在。

    不同层级的准则,常常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游移,并随着深“层"体验的转换,逐渐接近核心价值观。通常准则层次具体表现为:个人为他人行为层面的准则<自我能力方面<信念与价值观<自我认同方面的准则。寻找到最高层次的准则,并通过其激发标准等同,再跟随限制性的准则可以做出一个很合理的选择策略。

    信念与预期

    信念是除价值观和准则之外的架构体验和赋予意义的基本方式,信念是对我们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评估和判断。它在不同行为和感知的层面上运作,通过连接我们的体验与价值观/准则,从而来影响对现实的体验和解释。而价值观必须通过信念和体验相连,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成功需要努力工作”这个信念。

    信念产生于大脑深层结构,他会引发体内基本生理功能改变和无意识的反应。例如当说谎者编织谎言,以致于谎言连自己都坚信,测谎仪也没有办法。信念也会使我们专注,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领域,而过滤其他。

    我们的许多信念在儿时受到了老师,父母,媒体等种种影响,也而正因为信念可以重构,身心语言学,就是通过换框和转换代替潜在的限制性信念。

    对于限制性信念有三个方面:没有希望,无能为力,没有价值。更新信念则需要替换成对未来有希望,有能力和责任感,有自我价值和归属感。

    如何更新限制性信念

    限制信念的产生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正面的意图,而他没有回答“如何/怎样”式问题的结果。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样改变他的行为,他很容易建立一个信念,这个无法改变。”识别一个信念表述背后的正面意图和前提假设,是转换限制信念的第一步,然后拓宽信念相关因果链货“复合等同",再提供"如何做"的替代选择。最后,由于说鼓舞人心或限制性的信念,常常与重要他人的反馈和强化有关,所以借助那种塑造使命感和目标感的重要关系,使得其在身份上得到认同。

    预期,预期与限制性的信念相关,预期是指的是对未来食物,行动,感觉做好准备,预料其发生的高度确定性。预期分为自我效能预期(能力)和结果预期。预期是围绕我们体验的有力框架。强烈的正面预期使人释放潜能。结合实际,我们可以看到写下具体化,简单化的梦想清单对我们的动力有很大的影响。预期也是我们基于未来的心灵地图,他影响我们的信念或判断,医学方面的“安慰剂效应”也是很好运用预期的强烈例证。

    运用预期使用回应术模式的后果法,对于限制性的信念,例如治疗精神病,与其攻击和挑战病人的信念,不如将他的信念从问题换框成利益。因为回应,经验或行为,如果独立于情境之外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连续触发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植入的信念和预期类似于植入的一个小程序可以将其带出困境。

    在信念运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遭遇:经验,相关支持,认知地图,所需工具等等瓶颈,所以要寻求最适宜的假定和预期。适度的运用量表的形式可以用来评估我们信念的可行性。另外运用“就像”框架可以强化信念和预期。例如“想想五年后,你与现在会有什么不同呢”

    信念的结构

    信念和信念系统的目标,是连接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体验和世界地图的其他部分。

    信念常常用我们所说的“复合等同"A=B例如有钱意味着成功,或者“因果”IF A,THEN B,例如:早睡再起,身体健康。

    对于复合等同,类似于横向归类,他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找到正确的复合等同,而在于能否发现一种新的解释,提供更新颖的观点,更广的地图,新的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

    对于因果的观点是我们世界观的基础,有些很有效,但不完全正确。爱因斯坦说:“我们感觉并不能实际感知到事物的“原因”,我们只能感知到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另一件事情相继发生”。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事件的顺序——“原因”则是我们自由选择的内在建构,来解释感知的关系。所以说理论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但依从体验无法建立理论。我们离决定和管理内心体验的那些真是重要关系和规则越近,就会离直接感知到的事物越远。或许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对于大脑,我们有着不可避免的盲点。

    在因果论当中,原因按照,过去,现在,未来,自身。可以分成:促成的原因,限制性原因,终极原因,还有形式原因。形式原因与我们的语言心灵相关

    信念将价值观和我们经验得到各方面相连。信念经常有连接词引出来,比如“因为","只要”,“如果”,“之后”,“因此”等等,“人们不关心我,是因为....”

    信念的目标,是在我们不了解现实的地方给我们指引。所以说要达到目标,实现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必须相信某些事情可能发生,虽然我们对此并不确定。

    对于价值观的审视,我们会发现常常用连接词将一个想法和两一个想法连接起来.例如:因为,在...之前,在...之后,当...时候,只要,所以,与此同时,如果,虽然,因此.等等他们把。所以说用连接词做工具,强化信念的方法可以,选择一个价值观,然后系统地通过每个连接词来找出相关的支持性假设或设想。在这一个点上,仿佛有了成功学的模样。

    对于信念的审视,也就是说用言语连接词,建立信念的信念,也用来强化其他信念。而当我们要挑战一个限制性的信念,我们需要用反例进行驳斥。从而建立更为复杂的可能性。

    也正因如此人在一生当中会自然自发地建立或放弃成百上千和信念.  压制信念并不是好的方法,而改变信念是一个自然的循环。

    建立信念其实是一个提问的过程,开始质疑,是对已形成的问题框架和失败框架的信念替换。求知也正是一遍遍质疑的过程。而那些之前你所摒弃的信念也渐渐成了你的回忆,在你脑海中的历史陈列馆。

    正如“知识在被使用之前只是一个传闻”,信念也是,信念和价值观只有与我们身体和内在状态相联结,才使我们获得力量。同样在运用一个信念后反应出的一个状态,你要随时记录,你要选择锚定积极正面的东西。

    信念改变循环也是渐进的过程,比如说挫败——困惑——好奇——激励。同样的对于信念改变内在状态,非言语沟通也特别的重要。比如用肯定的语气表达“我能行”

    我们的感官体验,为我们建构自己的世界观提供原材料,价值观为信念赋予意义,预期激励我们保持某些归纳或总结。我们的内在状态是我们生活经验的过滤器,也是行动的驱动力,是信念或总结的容器或基础,也为保持该信念的情绪能量。

    思想病毒

    文章背后还提到思想病毒是一种自我证明的“现实”,可以理解为自我证实的预言。它的信念前提假设是预设的,要想改变它,你需要识别思想病毒基于其他的信念和前提假设,让他们浮出水面,并加以检验,质疑,并探索,评估,换框。我们理解前提假设就是预置的基础程序。例如:“如果你真的关系你的家人,就不会让他们毫无准备你就的离开”

    语言病毒的另一种关键因素是,自我参考和循环往复,两难境地

    我们所追求的超越框架是建立关于信念的信念。其实是我们不断扩展心灵地图的过程。

    对于语言,往往是实践要重于理论。这些只是本人基于此书的目前的一些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信念,价值观,准则这些你都懂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tz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