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辩论咖我们爱成长
拆文:调查记者之死与流量时代的原罪

拆文:调查记者之死与流量时代的原罪

作者: 烈性无害女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2-15 22:43 被阅读6次

    原文链接:群魔乱舞的流量时代:是谁杀死了调查记者

    读着挺累的,给大家加个音乐吧

    全文总计1万4千余字,分别从调查记者、读者群体、自媒体、平台4个角度,解密“调查记者之死”,并得出“流量时代杀死了调查记者”的结论。带读者们充分了解调查记者之余,还在部分章节唤起读者对自身阅读习惯的思考。

    然,由于篇幅长,阅读时容易疲惫,边读边忘。只读一遍,很难把握住全文框架和主旨。更糟糕的是,(或许是某种写作习惯)作者多次进行了文章正常逻辑外的大篇幅内容插入,导致文章更难阅读、梳理,自带的小标题也没有充分起到逻辑划分的作用。故,我建议,一些打乱文章思路的案例、解释,可参考书籍、论文的排版,以标注的形式,在文末进行集中说明。

    以上是总体感受,下面,分别分析每个章节的框架。

    (一)调查记者去哪了

    悬念

    本章,分别以举例、立(假)论、驳斥3个环节,以《疫苗之王》、《深度调查行业兴衰史》两篇爆文,引出“调查记者”的概念,并顺势推出一个“常识性”的观点——“调查记者并不是一个狭隘的噱头,所有勇于用孤独臂膀揭开残酷真相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守夜人”。

    末尾,以前调查记者朋友的口吻,大转折,“如果你真正接触过调查记者,那么你会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以此,留下悬念,吸引读者探求真相。

    (二)黄金时代到流量时代

    铺垫

    本章,以南方报业为例,用大量的数据,证明“当时(90年代)调查记者确实处于整个行业的顶端”,即黄金时代。并顺着事物发展的逻辑,进而引出“流量变现的雏形”,埋下伏笔。

    本章虽以时代变迁为题,然“名不副实”,除了中间插入的一小段,介绍了“流量变现的雏形”外,全文都在介绍黄金时代的美好、单纯、闪光,为下文的转折铺垫。

    接下来的内容,因为插入、篇幅等问题,开始混乱了。

    (三)道德金身下的泥胎

    论点1

    本章一开篇便提出观点,“可惜的是,大人的世界,并没有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进一步引出“春秋笔法”的概念,并以“小米路演”为例,进行解释说明。而后,又回到调查记者的话题,开始讲述本章主题。

    先摆数据,说明“传统纸媒急速衰落”,进而引出“伴随着收入的下滑,看似纯洁的调查记者团队开始混入大量的短期利益者”的现象。最后,分别从“虚假报道”和“新闻敲诈”两个角度出发,解释这个现象。

    本章,篇幅极长,对梳理文章框架造成了一定障碍。我认为,春节笔法的解释和“小米路演”的例子,完全可以大幅缩减,未尝不可以标注的形式,在文末进行长篇说明。如此,文章更加简练,逻辑更加通畅。

    (四)春秋笔法的横行

    论点1

    本章,承接上文,继续阐述调查记者“道德金身下的泥胎”。而后,以《滴滴消失的第一夜》为例,解释春秋笔法横行之原因,解释“一鱼两吃”的媒体界现象,提出“为了流量利益,无论新媒体还是老媒体,都有动力有能力去引导公众的情绪,写出具有针对性和诱导性的热点文章。”

    读完第三章,继续面对篇幅极长,且再次“强插”内容的第四章时,初读者估计会非常混乱。这里还是老毛病,一章里面,强插了逻辑关系不顺的内容,前半部分完全可以归入上章。

    混乱的两章结束后,接下来的内容回归全文逻辑。

    (五)别假装爱调查记者

    论点2

    本章先以“问题难道就单单出在这些新旧媒体身上么?”进行承上启下,引出观点“调查记者衰亡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中国人根本不爱调查记者。”之后,分别讲述中国人“不爱看调查新闻”、“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并以“咪蒙”为例,重点解释中国人“放弃思考”的现象。

    或许,本文也“献祭”了自己(长篇福,大量说明,需要思考),以证明国人对深度文章、思考的懈怠。

    (六)当政府公信力都开始被流量化时

    论点3

    本章先以“专家反驳公众对流量经济的指责”对上文进行转折,稍作解释后,以“流量变得越来越贵”再次进行转折,引出真正的话题,“消费政府的公信力来实现流量化”,并以吴小平为例,解释自媒体如何消费公信力。

    (七)平台:缺位的责任编辑角色

    论点4

    没有任何承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出来一个新论点。不过,解释的很清楚,问题不大。

    (八)尾声:流量时代

    总结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总结:“那么,是谁杀死了调查记者?是调查记者自己,因为调查记者群体中一度出现了投机者,最后形成了公众信任的反噬;是读者群体,因为他们放弃了独立思考,把自己的立场交给情绪、经验和喜好;是自媒体,因为他们可以用更多样化的手法去阐述一切,而非冰冷客观的事实;是平台,因为他们对流量的姑息和鼓励,让大家都陷入流量的崇拜;是这个流量时代,杀死了调查记者。”

    最后,引导读者阅读另一篇文章。

    不得不说,由于第三、四章的一些问题,直到文末,我才恍然大悟,作者的论点。好累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文:调查记者之死与流量时代的原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uz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