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乘法分配律以后,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此内容的核心是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关注数据特征,培养灵活思维
教材29页例八的问题一,列出算式是12×25,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此题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再让他们尝试计算,孩子们简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异彩纷呈。
1. 着眼基本数据,多样拆分
简便运算最常用也最基本的数据有25,125等,而此题正好有基本数据25,这时就需要把另一个因数12进行拆分,孩子们给出了好几种拆分的方法:可以把12看成2×6,然后用25×2×6,可以把12看成3×4, 用25×4×3,还可以把12看成10+2的和,用25×10+25×2;
有一个孩子受拆分数的影响,提出还可以把12拆分成其他的数,比如7和5、6和6等,我没有直接判断这个孩子的问题,而是让其他学生分析这样做是否可行,为什么?孩子们经过比较发现:这样拆分以后计算起来并不简便,因此没有意义。简便运算的教学中,这样的反例其实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学会辨别、学会区分。
2.关注其他数据,另类拆分
简便计算中通常我们关注的是特别容易想到的数据,而在这道题中,有一个孩子却关注到了12,他认为把12作为基本数据不发生变化,而让另一个数据25发生变化,也能达到简算的目的。可以把25拆成5×5,这样原题就变成了12×5×5,也可以把25变成20+5的和,用12×20+12×5,这两种拆25的方法计算起来也很简便,我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
同时我引导孩子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题目两个数字都可以进行拆分?经过思考,孩子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这样,而只有部分题目可以这样做,因此在做题时更要注意观察数据的特征,以便能根据数据的特征选出更适合的简便方法。
二、注重算理理解,提高认知能力
此题的这么多种解法,如果归类分析,其实只运用了两种运算定律,一种是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相乘,这时就需要运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来达到简算的目的;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相加,这时则需要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问题。计算完后,我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种思路来进行归类整理,并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应用了哪些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进一步加深对运算定律的理解,让他们在定律的表现形式、定律的内在含义、定律的实际应用中架构认知与理解的桥梁,丰富知识与应用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