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初听此书,以为是类似于《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类的励志书籍。拿到手后才发觉是本心理学著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本身算是个励志人物。
三岁的时候,他的弟弟睡在他身旁去世。因患佝偻病,一直到4岁,他才得以学会走路。终身身高不足5英尺5英寸。(即不足1.651米)
5岁时一场肺炎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上学时,因数学成绩差,老师看不起他,建议他去当制鞋工。
看他的童年,应该是不幸的,但阿尔弗雷德后来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不但顺利完成了学业,还考取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刚开始他是一名眼科医师,后来转向精神病学,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并成为一名成功的精神病学家。婚姻方面,他的妻子是在维也纳大学深造期间认识的留学生罗莎(Raissa Timofeivna Epstein),两人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和库尔特(Kurt)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从以上可以看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后来的人生是非常成功的。顺便提一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还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那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么不幸的童年,后来又取得这么非凡的成就,到底有何秘决呢?
看书名《自卑与超越》,不免让人浮想联翩。是因为他从童年起就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吗?真相不得而知。在《自卑与超越》的这本书里,作者只用了一个章节的内容论述了有关自卑与优越的内容。我看了好几遍,才理出以下几点:
1.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勇气,就能通过唯一直接现实和令人满意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感觉,那就是改善现状。
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停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的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3.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所共有的,但很多人在寻找优越感的道路上走岔了路。我们该如何来帮助他们呢?其实他们犯下的错误,就是将力气用在了毫无意义的目标上。只有那些在自己的努力中展现出造福他人的意图,愿意为众人的利益而日益进取的人,才能真正应对并掌控生活的问题。
换句话说,所谓的优越情结,不过是一个落在你人生无用空虚面向上的目标,导致人们用虚假的成就感而沾沾自喜。为众人谋利,才能使优越目标不致走错方向。
4.优越情结VS追求优越性(这点从他的其他著作中引来)。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阿德勒认为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意思。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好了,书中有关自卑与优越的有关论述就是以上几点。大家看了有何感触?有启发吗?欢迎留言点赞哦。
其实,《自卑与超越》原文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文章的主旨是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自卑与优越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分观点。
对于“生命的意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就两字“合作”。
具体详情如何,且看下篇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