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中庸》略解

作者: 东晋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4:54 被阅读29次

                东晋大叔(沉石)

            开篇《天命:天地之花化本于中和》。人之自然禀赋——循内在诚性——近而修养,视为生命之‘性、道、教’也。

            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言行是谨慎的,在没有人看得见的地方也是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因此说,君子在一人独处时也是谨慎的。

          对于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应有把握,无所偏移,这就是‘中’。平时能持中,一旦有所表现,且可有所节制,视为‘和’。能够把中和之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那么天地万物,都可各安其所了。

            慎独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自我修身的方法。这个世界由道、理、义在规范制约着。归根结底,"莫见乎隐,莫见乎微"。《中庸》讲的一个很关键词是"诚","诚"的对立面就是本能之"欲"。《中庸》告诫人们,要放弃一些东西,不要做加法,而要做减法。减法就是要把自己心中想到的一切物质的、欲望的、权利名誉的东西放弃、丢掉,如此才会成为一个内心坦荡之人。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境界,需要"三省吾身"的态度。内省是做人的职责,只有透过自我的内省方可提升自己。更是修行养德必备的生存实力。

            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中庸不偏、不变,不偏离不改变自己的原则。"反中庸"是很可怕是的,做人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争利,可以不择手段。即为君子小人之差别也。

            中庸的本质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大局观。不明晰人伦道德和自然法则是相当悲哀的。

            人的欲望永远是不能满足的。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是"中庸"的原则。孔子感叹中庸之道"民鲜能久已矣"——一切纷争基于不安于寂寞,一切战争都源于以邻为壑的褊狭观念。

            "酒饮微醉,花看半开",凡事总要恰到好处。违反了"中庸",会很快的灭亡。你喜欢明亮过了头,就会沉迷于色彩。

            人在各个方面都是有限的,行动、认知,莫过于此。庄子也曾叹曰:"吾生也有涯……以有呀涯随无涯,殆矣!"凡事不可过,"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偏激要不得。

          偏废要不得。

            骄矜者无知,自知者智慧。

            隐恶扬善,律人安己。

            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2019.01.0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中庸》略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oq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