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红利就是触手可及的海量信息。
而个体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于是各个信息平台建立了个性化的推送算法。
比如,某音,推送的永远是你喜欢看的那类短视频;
某宝、某东,推荐的都是你最近感兴趣的商品。
可以说是,千人千面,每个人刷出来的资讯都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让你多玩一会儿,多看一会儿,吸引你的注意力,汇集成为可以变成资本的“流量”。
而对于个体来说,无形中就陷入了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
总是在看个人熟悉的、喜欢的、认知范围之内的内容,有一种“奶头乐”的倾向,虽然很欢乐,但是不会有成长和进步。
想要成蝶,先要破茧。
想要成长,就是要打破舒适区的,是要不断拓展个人的认知边界的。
怎么办呢?分享一些我常用的、好用的几种途径:
1、读书。如果你有去过图书馆的经验的话,会有一种纵览天文地理于一室的感觉。书架上从A-Z的排列,代表着哲学、经济、文学、科技、地理等分类。
你所学的专业,可能真是就像沧海一粟一般,只是人类知识中的一个小小分支。
多读书,读跨专业的书,可以让你了解更多不同的领域,产生不用的感受。
如果说人生的本质意义是体验的话,读书多的人,就可以体验更多种人生了。
2、听播客。这是今年刚发现的宝藏节目,现在已经对她痴迷了。
播客是一种声音类媒介,大部分都是谈话式的讨论一个主题。
在播客上,你可以听到各行各业的人的真实的心路历程,比如从体制内转行的自由职业者、人生教练、公考经验分享、银行从业者的生活日常等等。
在听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和状态,并且很多都是没有底稿的,都是随机延展的。这是比视频来的真实的,又比图文来的更形象的。
3、线下参加兴趣社区。看看你的朋友群或者通讯录,如果只有同事或者同学,那你就OUT了,你浪费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主打的就是一个链接。只要你想,你可以链接到很多有趣的人,好玩的事情。
比如,线上或者线下的兴趣小组,线上组织报名交流,线下参加实践活动。
还是比较推荐线下,可以解除到真人,体验活动的氛围,更有代入感。
我参加过一些线下的读书会和跑友圈,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发展了兴趣爱好,同时也拓展了人际交往,认识了很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新朋友。
4、经营自媒体。通过自媒体,把自己传播出去,通过互联网的“放大器”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你,看到你的文字,你的作品,然后对你评论、点赞、关注,建立密切的连接。
得到的那些反馈,可以让你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会逐渐领悟一种“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境界变化。
以上是个人比较推荐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哪怕是逛个街还能偶遇搭讪呢,上下班地铁上还有看到新景色呢。
只要你有好奇心,只要你想打开自己,你就能够随时随地发现新知,会越发理解世界的多元化,爱上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走出个人的信息茧房吧,你会收获整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