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苏州大学士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动物内脏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动物内脏

作者: _米_粒_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07:28 被阅读0次

    咱们都知道,和西餐相比,咱们中国的餐饮有个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特点,那就是中华料理能够物尽其用,比如,同样是猪肉,什么猪耳朵,猪蹄,猪尾巴,猪大肠甚至猪脑,都可以被中国人做成美味佳肴,相比之下,欧洲人烹饪技术就太粗糙了,只会用最精华的部分做成肘子和香肠,简直是糟蹋好东西。

    但是,最近有篇文章说,咱们中华饮食的这种博大,其实是食物匮乏造成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摄入的蛋白质就比欧洲少,这让中国人更珍惜动物食材,把能吃的都吃了。

    咱们知道,人类社会从狩猎时代进入到农业时代后,农作物有了稳定的收成,人类就有了更多提供热量的食物。不过,和大部分人想的不一样,人类有了农业后,虽然可以吃很多谷物,但能吃到的肉类却比狩猎时代少了,所以动物蛋白的摄入量就远远不足,所以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体格远远比不上狩猎时代。

    明白了这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东西方蛋白质摄入量有差别了。这是因为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更发达,中国人都种粮食,几乎没什么人放牧,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牛羊肉可以吃,家里养的耕牛要用来耕地,老百姓不舍得吃,所以很长时间里,朝廷也不准吃牛,所以中国人摄入的动物蛋白就很低。于是,中国人一吃什么猪牛羊肉,就会把大肠之类的下货都吃掉,绝不浪费。

    相比之下呢,欧洲的农业耕作就没发展的那么充分,欧洲很多地方都是半耕半牧,有种地的,也有很多放牧的,所以能吃到的动物蛋白就比中国人多。中世纪之后,欧洲人的营养大幅改善,到十七世纪末,欧洲很多地区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已经达到90年代初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消费水准。工业革命后,即使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欧洲穷人,也能摄入足够的动物蛋白。所以欧洲人吃牛羊肉,就没有中国人这么物尽其用。

    第二个原因是人口密度差异,这也决定了你怎么吃肉。

    欧洲的人口密度比较小,所以社会生产力不够,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用,自然就更重视效率,它的各行各业,都会朝着怎么省时省力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农业技术发展较早,人口很早就达到了当时经济水平能承受的上限,到了宋代时人口就达到了1亿,明朝晚期到了2亿,所以社会分工就朝着怎么耗费更多人力和时间的方向发展了。

    比如说,同样是猪,欧洲大部分农家都有全套的设备,从屠宰到制成香肠,只需要三个成年人、用四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工作。而中国如果把一头猪宰了之后端上餐桌,恐怕要需要百十号人。为了吃到一口肉,对严重缺乏肉食的中国人来说,无论耗费多少人力都是值得的。人们对食物上愿意花费的人力、时间和精力。所以,只有食物尤其是肉类匮乏的人民,才会穷尽自己的才智,为了每一点点珍贵的肉食都变得可口,发明出更多的烹饪技术。

    也因此呢,咱们中餐里只要是肉,都尽可能切分成小块,和各种配菜充分搭配,让有限的肉食,提供更多的美味享受,这与西方大口吃肉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还有,中华料理其实不算源远流长,咱们中餐的形成时间并不久远,因为很多构成中国人主要热量来源的蔬菜和调味品,直到明代才进入中国,而现代菜系的形成和分化也很晚,比如说八大菜系是始于清末,这基本和西方的烹饪文化差不多同时代形成,所以很难说中华流料多源远流长。

    还有一件事儿也可以佐证,做菜物尽其用就是因为食物匮乏。那就是进入现代后,中国人已经不缺肉了,那些耗时耗力的烹饪方式就逐渐消亡了,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买那些看上去奇奇怪怪动物内脏,取而代之的,大家更乐意吃口感均匀稳定的好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超市买简单的肉质食材,用家用烤箱或者炒锅简单处理,传统繁杂琐碎的烹饪技术都留给了餐馆,这都是在向欧洲那种高效率的餐饮进化。

    所以,本质上来说,中国人吃下货,不是中华餐饮文化精益求精的产物,根本的原因是食物匮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人为什么爱吃动物内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vj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