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相遇即缘。点击上方关注@云音心理,和我一起,解读万千心理,走出心理困扰。
1.房似锦:我有什么资格吃冰激凌?
在电视剧《安家》播出的最新情节中。由孙俪饰演的房似锦的父亲开车撞死了人,自己也受伤躺在医院中,家中爷爷因此也被无赖车行围堵讨债。
被撞死的家人等待安抚赔偿,住院的父亲等待他照顾,被关起来的爷爷等待她拯救,弟弟高额的房贷也等着她来还。这一件件、一桩桩都好似一座座大山压在了房似锦这个年纪不大的女孩子身上。
可当她一件一件妥善处理好这些事情之后,她的身上只剩下了空空的口袋和空空的肚子。
她连续2天没有吃饭,母亲根本连问都没问过,却在担心吃了一碗泡面的儿子。房似锦的身体和心灵都再次被这个家庭给掏空了。
在别人眼中总是理智和坚强的房似锦此时竟因为吃了一个冰激凌就质疑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吃冰激凌?家里还有2个人躺在医院里呢。”
“我有什么资格......”
这个句式看似简单却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是否在某个时刻我们内心也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内疚感:
“妈妈在哭,我有什么资格笑?”
“爸妈那么辛苦,我有什么资格花他们的钱?”
“为了孩子,我有什么资格离婚?”
“爸妈对我的期望那么高,我有什么资格失败?”
“他死了,我有什么资格活着?”
......
2.谁偷走了你的资格感?
(1)原生家庭是导致资格感缺失的引线
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没有资格的想法呢?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资格感?
资格感简单来讲就是配得感。是觉得自己有资格拥有并享受某一东西的感觉。
NLP的推广者李中莹老师说“资格感缺失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这份资格感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资格感的根本来源是跟父母的连接。”
随着近几年对原生家庭创伤的追溯,我们大多认同了这样一种观点。
就拿《安家》中房似锦的经历来讲吧。一出生就差点被亲生母亲扔到井里,她好像连活着都没有资格。
这样一个女孩顺理成章成了家里的出气筒,所有人都可以打骂她。
她每天都吃不饱,被一种巨大的饥饿感所包围,好像自己连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除了爷爷之外,家里没有人爱她,可当家里遇到困难需要钱的时候却是第一个想到她。
她就像是这个家里的散财童子,可是即使她把自己拼命赚的钱全部给了这个家庭,她依然得不到半点的爱。在这个家庭中好像她就成了没有资格被爱的那一个。
不得不说,原生家庭跟我们的资格感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小时候家里孩子比较多、家里比较穷、不断被否定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比较的自卑,感觉自己没有资格感。
(2)认知扭曲是导致资格感缺失的根源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不管你自己是否意识到自己体内有个心理存在着,它一直就在那里蹲踞着,不动声色的导演着你的人生。”
将问题追溯到原生家庭似乎看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我们改变现状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毕竟过去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我们能够掌控的只有当下。
从当下的角度来追溯,认知理论的观点显得更加的务实一些。
在认知理论看来,这种资格感的缺失实质上是一种内疚感。而让我们产生内疚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背后的那些错误的认知:
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我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我的这种行为违背了我内心的公平准则。
这个举动证明了我是一个坏人,我是一无是处的。
现在家里的现状都是我造成的,的行为会遭到别人的报复和惩罚,我的处境很危险。
在这些想法下面我们看到一个个小心翼翼,脆弱到不堪一击的灵魂,感觉好像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感觉自己是一个坏人,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对。
自体心理学鼻祖阿德勒说“发生什么事情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就拿房似锦来说吧,“我有什么资格吃冰激凌,家里还有2个人在医院里呢”基于认知理论,这句话背后其实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我不应该吃冰激凌,爷爷和爸爸在住院,我却一个人吃冰激凌享福,这对他们不公平。
第二层:我自己一个人享受,我就是一个坏人,一个丧门星。
第三层:家里出现这种事情都是我造成的,我这样自私自利的行为会惩罚,我的处境会变得非常的糟糕。
3.找回失落的自己
毕淑敏老师告诉我们“那时候你还小,你受了伤,那不是你的错。但你的伤至今还在流血,你却要自己想法包扎。”不管童年我们经历了什么,现在都是时候来进行包扎伤口,找回失落的自己,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来包扎伤口,找回失落的自己呢?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向我们介绍了处理内疚感的6种方法。云音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家整理了最快速最有效的3个步骤。
(1)辨别“病态的内疚”和“健康的后悔”
“健康的后悔”和“病态的内疚”这两对兄弟看起来非常的相似,但是却又不同。
后悔是我们真的做了某件无事生非或者故意伤害别人的事情,违背了我们自己的道德标准这时就会后悔。
而内疚就像上面的房似锦一样吃了一个冰激凌就会认为自己“坏”,这样的就是扭曲的认知了。
换句话说,后悔是对“事”,内疚则是对“人”。后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并且改过自新,但是内疚只会让我们否定自我,陷入抑郁情绪。
那么我们在实施中如何来辨别“健康的后悔”和“病态的内疚”呢?
伯恩斯教授给我们提供了2条标准:
A.从消极情绪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效果来判断。“健康的后悔”往往是在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产生,并且持续时间比较短。“病态的内疚”则会使人无休止的沉溺与过去,不负责任的贬低自己的自尊,甚至患上抑郁症。
B.从情绪背后的想法来判断。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背后的想法写下来。如果自己的想法中含有“我是故意使坏,对别人不公平”“我是个坏人”等诸如上面提到的想法则是“病态的内疚”
(2)发现思维中的扭曲认知
通过上面的环节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时刻我们是处于“病态的内疚”中了,可是到底导致我们内疚的这些想法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如果这些想法没问题的话我为何会内疚呢?
我们还是拿房似锦的背后想法来看看吧。
“我不应该吃冰激凌,爷爷和爸爸在住院,我却一个人吃冰激凌享福,这对他们不公平。”
我们可以想一下,什么是应该做不应该做的呢?世界上是否又有绝对的公平呢?不论是应该还是公平的标准其实都是自己定出来的。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应该”,到底谁的算对呢?这种思维扭曲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错误的应该句式”。
“我就是一个坏人,一个丧门星”这种思维扭曲就是“乱贴标签”。这就好比某个人迟到了一次,我们就给他贴上“你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样。
即使某件事情我们做错了,也只能证明这件事情做错了,但是并不能证明我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家里出现这种事情都是我造成的,我的行为会受到惩罚”这样的思维扭曲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罪责归己”。
试想一下,你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决定别人的命运吗?你在这边吃了个冰激凌,那边就会发生车祸吗?显然这套逻辑是不成立的。
(3)消极思维日志
我们大家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历,我们去之前可能会在脑海中提前想好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可是等真的去了超市,你就会发现你买了一堆自己原本可能不需要的东西,反而有几样自己要买的东西漏下了。
而换一种方式如果我们提前在纸上将要采购的东西列一个清单,按照清单进行采购,并且将已经采购完成的物品在纸上进行勾选。往往就会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并且不会胡乱购物。
当我们把自己的消极想法列出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消极思维日志”。当然光列出来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一对照清单进行核对。这里我们就需要借助下面这个表格了。
将事情发生的情景、你的情绪、想法列出之后,对照我们前面两个步骤,试着对这些想法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回应,我们就会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下面表格中我针对房似锦的扭曲认知进行了整理,之后大家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使用。
结语:
缺失资格感会让我们否定自我,变得自卑甚至产生抑郁等情绪。
偷走我们资格感的或许并不是我们经历的事件,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学会辨别“病态的内疚”和“健康的后悔”;发现思维中的扭曲认知;用好消极思维日志,做好这三个步骤,相信我们会慢慢找回自我的价值,拾回失落的自己。
【作者:云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一个专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女子。倾听心声,解读心灵,愿与你共赴一场心理的约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