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梁经营胡陵,进驻薛地一带的时候,项羽率领部分兵力别攻襄城。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襄城一直坚守不下。
对比项羽以后的做法,我们很容易分析出他的性格:脾气暴躁,独断专行,虽然在军事谋略方面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个天纵之质,但这两方面的缺点却让他局限在一个比较狭隘的世界里,无法用远大的政治眼光去看问题,思考问题。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是这两点缺点,使他在秦末汉初的争霸战中失去了一个战争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民心。刘邦不同,我们说他是个流氓也好,无赖也罢,但在楚汉战争中,这个人却很注意人心的收买和拉拢。
这注定了二人在战争的不同的表现。也早早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项羽攻取襄城之后,大为光火。《史记》上记载:已拔,皆坑之。
什么是“坑”呢?这是中国古代战争攻防中常用的对待俘虏一种方式。简言之就是活埋。这种残忍的处理方法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比比皆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一次“坑杀”,当属白起坑杀赵卒。
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一是对降卒的恐惧。大规模的降卒,在战争后,虽然好像失去了战斗能力。但这部分人毕竟是职业的军人,一旦受到胜利一方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往往会激起同仇敌忾之心,甚至愤而反抗。成为一股恐怖的力量。那么这种状态下,对他们的杀戮在某些领导者眼里,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二是基于粮秣上的考虑。前面已经说过,战争中一支部队最后胜利与否,很多时候,都取决于后勤的保障体制是否完善,能不能补充足够的粮草。
如果战争已经结束,面对庞大的战俘群,这种顾虑则会少一些。而如果战争还没有结束,这种顾虑就显得非常重要。毕竟有很多战俘并不能完全为战胜的一方所用。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很多统帅最后选择的都是处理掉他们,以留下更多的粮草供应现行的部队。
纵观项羽一生,我们发现,他的主要革命根据地在江东。而他的主战场却主要集中中原地区。这就为他的粮草供应提供了很多的困难。而且战争初期,一直到项氏叔侄渡江作战,当时的天下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皆在秦军掌握之中。
其实攻克襄城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襄城是中原地区一个主要的谷仓。储存有大量的粮秣。所以,我们说项羽攻克这里,并坑杀战俘都是因为粮草的供应问题。
这种方法后来被项羽频频使用。有很多史学家将原因单纯的归结为项羽的残忍暴戾。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综合项羽后面的表现来看,我们说,他的脾气虽然很暴躁,但还远没有达到暴戾的程度。
这以后,西楚军队又攻亢父,破秦于东阿,攻城阳,西破秦军于濮阳东,然后攻定陶,未下。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并斩杀了李由。
李由是李斯的儿子。儿时起便于扶苏交好,曾经一同跟蒙恬学过兵法,性格冷峻,心思缜密,是个厉害角色。
李由被杀的时候,李斯已经被赵高陷害,下在了狱中。等赵高打听到李由已经战死的消息后,便顺水推舟称他已投降了楚军。这一招果然激怒了胡亥,将其拖出狱中,腰斩于咸阳。
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代政治家,终因自己一时失误,放纵谋逆,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被夷灭三族。
李由被杀之后,项军对秦军的惧怕不仅俱去,而且对秦军还生出了一种轻视的心态。认为章邯的黑甲军也不过如此。这种态势是非常危险的。但项梁初渡江,就一扫抗秦义兵的连败之势,相继取得了几次大的胜利。有这种想法当在情理之中。
他最大的错误,应该是没有听进宋义的谏劝。没能正确的认识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从而做出正确的部署。这才是致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