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鸿蒙小筑先后来过两个小姑娘。一个上初一,一个上高一。应她们的妈妈之邀,我与她们聊起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话题。
交谈中我了解到,两个孩子都对女心理师感兴趣。问她们缘由,她们给出的答案很一致:一方面,她们接触过颇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老师和心理咨询师,觉得女心理师很睿智,工作很有意义,也很具挑战性;另一方面,她们都追过根据毕淑敏同名小说改编的热播剧《女心理师》,觉得女主角贺顿那样的人生还不错。
我问她们,“不错”是怎样一个标准?她们给出的答案基本一致:阳光、自由、洒脱、快乐,而且还能助人成长。
当问及她们对相关专业知道多少,她们都说,自己不想学医学专业的精神医学,而是想学心理专业的心理学。至于将来选择这一专业是否合适,是专学还是辅修,妈妈建议她们听听我的意见。
看来这两个孩子还是做好了功课的。她们知道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不同,而且都有自己的倾向性。她们并不是想当心理医生,只是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老师、心理工作者。
我问她们,将来高考那么多专业,除了心理师,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初一的小姑娘说她还喜欢管理学类、教育学类、以及生物科学类。高一的小姑娘说她喜欢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我又问她们,如果请她们把心理专业同以上这些专业排排序,怎么排列?结果两个小姑娘都把心理学排到了后面。也就是说,在她们心目中,心理学只是一个备选项,妈妈们多虑了。
鉴于我与两个小姑娘的妈妈都是好朋友,对两个小姑娘的性格以及各方面能力有所了解,最后我与她们共同制定了这样的学业规划:专攻自己最喜欢的专业,然后辅修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应用方面的。比如,如果将来学金融、或者学管理、学教育,可以辅修心理学,内容侧重于金融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等应用类心理学。
即便大学不开设这样的课,只要想学,现如今学习的渠道非常多。比如慕课,就开设了很多心理学课程。几乎所有的重点大学都有网络心理课程。
有了努力的方向,两个小姑娘的眼神更加清澈、坚定。两位妈妈的内心纠结也一下子解开了。
当初她们听到女儿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曾一度很不淡定。她们觉得学心理的人大都是因为有心理问题,或者曾经有过心理问题。比如《女心理师》中的贺顿,就曾因弟弟的溺水陷入深深的自责,而患上了抑郁症,一度很自闭,也间接导致父母的离异。多亏妈妈的不离不弃,加上她后来强大的内心修复力,才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而且妈妈们认为,即便是现在心理没问题,将来面对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接触那么多的心灵“垃圾”,人不是变傻,就是变疯。
看来妈妈们对女心理师有偏见。当然这也很正常。因为在我们国家,虽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心理咨询这一行当越来越广受关注,但在社会层面、尤其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人家,不理解的人还是居多。我前面写的一篇文章《意识,改变人生的基点》,也讲了类似的一件事。
于是,我给妈妈们脑补了一课,使她们了解了心理咨询师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何意义,他们面向的是怎样的群体,又有怎样的职能定位,需具备哪些素质和条件.....妈妈们听了都是频频点头。
最后她们问了类似一个问题:我们这样算不算心理咨询?
我告诉她们,这不能算。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关于学业规划的咨询;对于妈妈们,或许算得上是一次心理疏导吧?朋友之间是不能做心理咨询的。你们是愿意继续与我做朋友,还是愿意我成为你们的心理咨询师呢?只能二选一。
她们都表示:当然要继续做朋友。不过需要时你还要给我们做一下心理疏导。我笑着回答:那没问题,咱们互相疏导吧。
我还向她们推荐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书城网店都有售。她们表示一定跟着我好好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