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看到朴树的采访,点开,很有兴趣看现在的朴树。最近也有刷屏的,全是关于朴树的,说的最多的是,他仍是少年。采访里也提到,沈星问他,怎么看待“少年”这个词,他说,不是说他过于少年,而是这个国家的人提前老了。
镜头前的朴树有些拘谨,说起话来有些磕巴,简单、真实,他还是他。
第一次听朴树是初中,《白桦林》,然后是《那些花儿》。范范的《那些花儿》也好听,但总觉得朴树的听起更有感觉。那个时候的朴树爆红。我没有偶像情节,只是单纯地爱他的歌,静静地,像在讲故事。
采访视频很简短,20几分钟,可已经足矣。就是想象的朴树的样子。不炒作,只是谈自己的音乐和创作。面对镜头依然是真实地自我,因为不习惯,扣手指头。抽烟,放松自己,让自己稳定。我想,他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满腹才华的游吟诗人,可能不善言辞。
搜索了一下他的个人资料,只有四张专辑。03年出完《生如夏花》之后沉寂,然后17年出了新专辑《猎户星座》。我算不上朴树的铁杆粉丝,可确实爱他的歌,几乎每一首都爱。他的微博总共也只发了10来条。看到微博上一个网友说着,朴树最厉害的地方是,他不在江湖,可这个江湖等着他。有才华的人是能征服大众的,无需去迎合谁,只做最真实地自己。
朴树:过了半生,仍是少年看到微博上朴树写到,他讨厌这个行业,并以之为耻。他是在这个行业里独善其身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他不想刻意去迎合什么,他说,只有音乐才能表达,所有的说话都无法很好的表达,开口的时候已经变味。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采访,内心很澎湃。今天一个小朋友介绍给我一个公众号,千万个公众号中的一个,小朋友是好意,觉得和我文章风格很像,可以向其学习。我翻看了公众号,想了想,告诉她,我并没有想要写爆红的文章,也不想用最热的话题去炒自己的粉丝和流量,只是单纯地想要写作,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许没人看。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理由,也不需要可以逢迎谁的口味。简简单单抒发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思想,爱看的人自然会看,自然会点赞。比如爱朴树的歌迷,哪怕他的嗓子坏掉,还是会坚守他的演唱会。他减掉长发,说话结巴,老了年华,可还是会第一时间收听他的歌,买他的专辑。
听朴树的歌,可以听见青春。
他的身体里好像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无论多少年后,听到《那些花儿》还是会感动。也许他也老了吧,才会写出《平凡之路》。可依然带出我们心里的那个小孩,我们怀念着那样的美好。44岁的朴树,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住在他身体里的少年。
朴树:过了半生,仍是少年听朴树的歌,可以听见不一样的灵魂。
他说他不相信这个物质的世界。
可能因为这样他才用音乐表达内心的声音。十年的沉淀才出来这一张专辑。44岁的他,远不止于我们想象的少年,他有宽广的内心,笃定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当然,他也看到自己的局限,以及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
听朴树的歌,可以听见无数个故事。
此生多勉强,此生越重洋,此生多寒凉,此生越重洋。——清白之年
新歌《清白之年》,反复不停地听,只在网易上免费发行3天。第一次听,感觉不明显,再听,放不下。再听,想要一直单曲循环。我们是否已经进入自己的清白之年?
人如鸿毛,命如野草。无可救药,卑贱又骄傲。
——《骄傲的上校》
这首歌,朴树并不满意。电影上映的时候,他去看了,在微博上写到,电影很棒,可歌曲配不上这样的好电影。他就是这样的完美主义。他仿佛就是那个骄傲的上校。
他的歌里融进了太多诗意,让人无法不去想象。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平凡之路》
现在听得最多的是《平凡之路》。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网友说十年前我们都渴望生如夏花,十年之后才明白平凡还是唯一的答案。
有天逛超市的时候,正好在放这首歌,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歌词,我嘴里自顾自哼唱着。转角看见一个推着购物车的男人也陶醉地哼着。那种感觉,不言而喻。
想起这样的朴树,在这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世界里,依然温暖。
当今天夕阳西下,断肠人柳巷拾烟花,我已四分五裂,从此没有了家。
———《达尼亚》
哪怕生活磨平了棱角,我们还是想要留住一丝的桀骜。
他还是这样桀骜不驯的朴树。带着自己的吉他,安静地歌唱。他说他想要一种放松的状态。他希望别人听到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歌。
朴树:过了半生,仍是少年他过了半生,但仍却是我们心中的那个少年,站在麦田的中央,安静地给我们讲故事。
朴树:过了半生,仍是少年
我们爱着这样的朴树。
世界不是原来那个世界里了,可朴树还是那个朴树。
骄傲的少年朴树:过了半生,仍是少年
满城的烟花落下
世间多繁华
可还是想要流浪天涯
即使没有家
也能笑哈哈
原来只是过了半生戎马
才找到那个他
———致朴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