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第9回所述,那些曾经被《权力的游戏》伤透了心的看剧下饭党们,被《长安十二时辰》燃爆了,雷大头的表情包又开始发起来了。除了长安的衣食住行和“望楼”信息编码与传递的黑科技被大家津津乐道之外,“大案牍术”也广受关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a8f2976dc5765d8d.jpg)
那么问题来了:《长安十二时辰》如何把“人肉信息检索”变成古代黑科技?
“大案牍术”与人肉信息检索系统
《长安十二时辰》中,最核心的黑科技就是“大案牍术”,专门机构存储海量的各种记录信息,由专门人在需要的时候,通过案牍抽查,给出需要的线索。
这就是古典版的人肉大数据计算机。
只不过,对于充当检索器的具体人来说,对天赋要求太高了,不能随意替换零件的“系统”,就不是应用科技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a25dd9b48c05e42f.jpg)
类似的设定,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中,秦朝就有了全国人事信息库,每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信息和评价都记录其中,还能流传千古,成为后人了解先人的官方报道。
根据关键信息操作机关,就可以直接抽调出想要看的人的信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ef8e81605f551529.jpg)
《王的盛宴》中,萧何在御史寺中查看秦代户籍
这两件黑科技都有当代信息技术的影子,然而,却并不是完全架空的。
全国人口信息汇总这件事,古代的朝廷真的是一直在努力做到,因为“人口”就是“赋税”。而真正把这事办成了,要等到明朝——
朱元璋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派出大量官吏深入民间,最终完成了户籍保甲制度以及全国人口花名册的定期更新系统,一度真的做到了朝廷能查到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的所有重要公开信息。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大案牍术,其实还有一个很古典的香艳典故对应,那就是“翻书娘”。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50a0f010a048efc0.jpg)
古代没有网络搜索引擎,而文人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写奏折,都要讲究引经据典,一旦用典用错了,轻则在文坛名声扫地,成为一时笑柄,重则就断了官场的名誉。
那么古人要怎么引经据典?全靠记忆吗?并不是。
写作时,脑海中会有模糊的记忆,需要具体去翻书对照准确的文字,这个时候,就会需要书童,或者贤内助,也就是“翻书娘”,去把需要的书找出来。
好多文人都以有一个能为自己翻书的妻子或者女眷为荣,基本的能力是在书房几百册书卷里找出需要的书名,伶俐的是直接能翻出具体句子所在的那一页。
有一则古代故事,就是人们夸奖一个大文豪引经据典,真是博学,文豪则说,是他的夫人更博学,他想起一句话的三五个字,夫人就去书房里把具体在哪本书里找出来给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6fe2d8c803d74e5b.jpg)
案:书桌或办公桌;牍:书写用的木简;案牍:官府文书
而且,这种需要人肉翻书查资料的现实其实并不遥远,大概在2000年以前,许多人写东西还是要靠自己翻书去查证的。
有多少人还记得那种在知识的海洋里大海捞针的感觉?
面对书房几百本书时,脑海种模糊想起有一个很好的句子,却想不起到底是哪本书里写的?
而现在大家知道的最著名的“翻书娘”,其实是《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对所有武侠秘籍和招数都牢记在脑海中,能说出任何招数的出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9ab58e81fcbc0c89.jpg)
祭出李若彤版王语嫣,可以说是行走的人肉数据库
电脑出现以前,信息检索一直都很考验人类脑力极限。
电脑的出现,让“搜索”变得稀松平常,而一旦把“Google”以100%人工的方式还原出来,就达到了惊奇的错位感。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52881ea106486203.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