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继续来看《鄢陵之战》这篇课文。我们看173页这一段,这是这篇课文的第五段。
有淖(nao)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步毅御晋厉公,栾鍼为右。彭名御楚共王,潘党为右。石首御郑成公,唐苟为右。栾、范以其族夹公行,陷于淖。栾书将载晋侯,鍼曰:“书退!国有大任,焉得专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离局,奸也。有三罪焉!不可犯也。”乃掀公以出于淖。
“有淖(nao)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淖”就是个泥坑,前方出现了一个泥沼泥坑,于是晋国军队或向左或向右的避开泥沼,这是晋国军队的情况。
然后下面介绍的是两方阵营的最主要的战车上,就最高统帅的战国上的三位,左传的战争都会记载的,“步毅御晋厉公”,步毅替晋厉公功驾车,就是驾驭晋厉公的战车。
要注意“御”这个动词,晋厉公,从形式上看,它是“御”的一个宾语,“御”什么?“御”晋厉公。但是显然他不能驾驭晋厉公,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为晋厉公来做这个动作,就是替晋厉公来驾驭战车,“为”晋厉公而“御”。
“栾鍼为右”,栾鍼做晋厉公车上的车右,“彭名御楚共王,潘党为右。”,彭名替楚共王驾车,潘党做楚共王的军右。
“石首御郑成公,唐苟为右。”,石首驾驶郑成公的战车。唐苟作为郑成公战车上的车右。“栾、范以其族夹公行,陷于淖。”,栾氏范氏,就是两家的重要的家族,栾氏范氏,率领他们,就前面说的,栾书、范文子率领他们的家族武装,夹护在晋侯的两边前进,这个“公”现在就是晋侯了。“陷于淖”,主语是晋侯的战车,不是这两家的家族的军队。
“栾书将载晋侯”,这个时候栾书呢,就准备用自己的战车,来让晋侯乘载,就是专载晋侯。 “鍼曰”,栾鍼是谁呢?栾鍼是晋厉公晋侯战车上的车右。他就说,“书退!”,栾书退下,栾书是谁?栾书是他爸爸。栾鍼是栾书的儿子。儿子怎么叫父亲的名字呢?礼记的曲礼上记载。君前臣名。在君主的面前,臣子要称呼名字。
现在栾鍼是晋侯车上的车右,所以,他叫他的父亲的名字,栾书你退下。“国有大任,焉得专之?”,国家有大的事情,大的责任,重大的事情,你哪能一切包办呢,“焉得专之?”,怎么能够完全你自己一个人做呢,“专之”就是全部自己去做。
“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离局,奸也。”,再说了,“且”,进一步说,侵犯职权,就侵犯别人的官职,这是冒犯,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战车陷到了泥坑里面,应该由战车上面的车右勇士下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要把国君拉到你的车上,你要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就是侵犯了别人的职权,这是冒犯;“失官”,你侵犯了别人的职权,实际上就是丢弃了自己的事情,该你干的事不做,你做别人的事情,这是怠慢自己的职责,怠慢渎职;并且你要去做别人的事情,就要离开自己的部下,离开自己的位置,离开自己的所属,离开自己的部下,这是扰乱军令。
“奸”是扰乱,扰乱军令,军令是按照规定你在你这个位置上,在你这个地方前进,你现在跑过来,他把国君拉你上去,你扰乱了军令。
“有三罪焉!不可犯也。”,有三个罪名不得犯也。你做这件事情就会有三个罪名,你不能去干这件事。“乃掀公以出于淖”,于是他自己举起晋侯的战车,出了这个泥坑。“掀”就是举出来。教材上。说文里,掀,举出也。
“乃掀公以出于淖”,“以”这是个连词,连接的“掀公”和“出淖”。这是用这个方法,前面这个方法,使后面这个行为得以实现。
下一段。
癸巳,潘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王怒,曰:“大辱国!诘朝,尔射死艺!”
癸巳这一天,癸巳,第二天是甲午,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癸是最后,然后又是甲午,所以,甲在后面,巳在午的前面,所以,第二天是甲午,刚才不说是甲午,甲午那一天是那个月的最后一天,然后楚国军队逼迫吗?
所以,刚才说的现在说的癸巳这一天是什么?是头一天,楚军逼迫晋军来作战的头一天。
“潘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潘之党,刚才我们不是看到了吗?潘党是谁?潘党是楚共王车上的车右,他跟养由基,是历史的射箭最有名的。射得非常好,底下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射箭能力,养由基“蹲甲而射之”,把铠甲堆起来,来射这个铠甲。蹲就是堆,我们教材上说了,他跟僔(dun),包括口子边的噂,这些词,都是聚集的意思。
其实,“蹲”的聚集的意思来源于“僔”。“僔”这个字,从形体上看,它是那一横是地平线,在地平线底下有一个小的种子,这个种子要发芽长出来,种子要发芽,突破自己的外膜,又突破地里面的泥土等等的,把它长出来。所以,说我们说“僔”是难的意思。
所以,周易的卦,屯卦是困难意思,“僔”它又有一个,就是它的聚集力量,要突破外面的这种外界的压力要长出去,所以,它有聚集的意思,有弯曲的意思。
所以,蹲下去的“蹲”,就是人的身体弯曲了。聚集比如说,村子的村,他就同囤得深,那就是聚集在一块了。人聚集住在一块,比如说顿首的顿,就是叩头,叩头人的身体就弯曲了,弯曲了,身体就堆在一块。所以,这些“蹲”就是堆,把东西聚集在一块,把铠甲堆在那,然后就射箭,怎么样呢?
“彻七札焉!”,射穿了七层铠甲,这个很了不起,因为铠甲这都是金属的,非常的结实,用来保护身体的,本来这一层都应该射不进的。现在,射穿了七层,表示射箭的力量很大。
“彻”,这个字当通达讲、到达讲,但是他跟达有区别。达是没有碰到什么障碍的,直接的到达,所以,也是通的意思,而“彻”这个通,是克服了一定的障碍,突破了一定的困难。经过一番努力,最后到达,“达”是任何障碍都没有,直接到达。所以,“彻”跟“达”有区别。因此,左传的作者用词是很精确,它用“彻”不用“达”,不用“穿”,不用“通”,就是说是很不容易的,射穿了一层一层,最后到达。
国语的越语,里面有,“不敢彻声闻于天”,“彻”,达也,就是这声音要上到天庭是不容易的,今天还有响彻云霄。“札(zhá)”指的就是铠甲。本来指的是小片。
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王怒,曰:“大辱国!诘朝,尔射死艺!”
潘党射了七层铠甲以后,就把这个箭穿过七层铠甲,全都拿过来给国君看,说您有这样的两个臣子在这。对于战争还有什么忧患呢?有这样两个臣子,对于战事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拿来给王看的是潘达,是他的车右。楚共王非常生气,说,“大辱国”,这是当时批评人骂人的话,说,给国家真丢人。“诘(ji)朝”,明天早上,“尔射死艺”,你们射箭会死在技艺上。“死艺”,你们要射箭的话,就会由于射箭而死,不要这么夸张自己的武艺。打仗能光靠你们射箭呢?
这是楚共王,写的什么呢?
写的楚国的军队非常有力,但是以为只要有力就能获胜,并且很骄傲,这样一个状况。
吕锜梦射月,中之,退入于泥。占之,曰:“姬姓,日也;异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及战,射共王中目。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tao)。以一矢复命。
“吕锜梦射月”。吕锜就是晋国的军队的一个将领,吕锜梦见自己做梦当中射月亮,然后自己大概是反作用力往后退,就退到泥坑里面去了。于是就占卜这个梦,古人做梦都要占卜一下。占卜这件事,占卜的结果是什么呢?
“姬姓,日也;异姓,月也,必楚王也。”,说姬姓是太阳,我们这晋国的姬姓是太阳,太阳就是自己人。日就是内,日和内的口音是一致的。异性是月亮。月就是外,月和外,口音是相近的。
也就是说我们姬姓是跟周王室是一个姓,我们就是自己人,不是这个的都是外人。这一定指的是楚王了。因为是楚国大部分不是姬姓。射月亮射中了,那一定会表示你能够射中楚国的。
“射而中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但是你射中他以后,你自己退,退的时候掉进一个泥坑,也不好,为什么呢?你自己也会死。
吕锜这个人是晋国的一个大臣,“亦必死矣”,到这为止,讲的都是鬼筮的事。鬼筮两件事,第一什么第一是楚军的射箭比武,射中铠甲,再有“吕锜梦射月”。
下面及战,就是甲午这一天。
“及战,射共王中目。”,到了开战的时候,吕锜果然射箭,果然射中了楚共王,命中了他的眼睛。“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这个时候楚共王就把养由基叫来了。他也不管昨天自己做过的话,我的眼睛都射瞎了一只眼睛。于是就交给了养由基两只箭,还不让他多射,让他去报仇。
“中项,伏弢。”,射中了吕锜的后脖子,“项”是脖子,但是这个脖子的后面,前面叫做颈,所以,刎颈之交,刎颈自杀,都是前面,因为自杀不是从后面,都是从前面,抹脖子抹在前面,整个的脖子叫领。后面的叫项,所以,我们叫望其项背,就在他后面看到。一箭死去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养由基这个人的射箭技艺非常高。为什么呢?
吕锜他昨天做了梦,他知道自己要去射别人,射完自己会死,所以,他一箭射中楚共王,他知道后面打得不好,掉头就跑。所以,你看这一箭射中吕锜的时候,不是射中它的颈,不是从前面射进去的。而从后面,项里,为什么,他已经转过背来,再往后跑,但是,你跑不过养由基的箭,并且他一箭就射中了,就射死了。“伏弢”,仆倒在弓套上。
所以,实际上用夸奖养由基射箭技艺的高超,“以一矢复命”,然后还剩下一只箭,拿回来复命。
这是插入了一下,晋楚国军队当中养由基、潘达这样的技艺。
下面一段。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mei)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穀而趋,无乃伤乎?”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三肃使者而退。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郤至三次遇到楚王的士兵,他一见到楚王,“楚子之卒”,指的就是楚国的亲兵,所以,他能见到楚共王,看到了楚共王就怎么样呢?
“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他一定驾车,一定要摘下自己的头盔,一定要快步走路,我们不是说嘛,在尊长的人面前,君主面前走路要快,是对对方的一个尊敬。他看到对方的敌人君主,他摘了帽子赶快跑,这是对对方的一个尊敬的表示。“趋风”,趋是快走,风就是像风那么快。
“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于是楚共王就发现,怎么一个人看到我,就老做一个尊敬的表示,于是楚共王就派工尹襄这个人,“工尹”这是一个官职,襄是他的名字,工尹襄这个人拿着一个弓,前去慰问,见到自己就表示尊敬了这样的一个人。
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说,刚才打仗打得正激烈的时候,“殷”是盛大,盛大指的是战争战斗,战斗的盛大,也就是战斗的激烈。
刚才战斗激烈的时候,有一个穿着浅红色的熟皮做的军服的人。“韎”是浅红色,“韦”是熟皮,“跗注”是军服。军服是什么?军服是裤脚连着脚背,这样的一种衣服。看上去像个君子。
“识见不穀而趋,无乃伤乎?”,当他见到我,他就快步走,他大概是受了伤,吾乃什么乎?我们学过这是个习惯句式,它有两个意思,一个不就是什么呢?一个是大概是什么吧,这个是大概什么的意思。
大概受了伤吧,这个曰是对谁说的呢?
是对工尹襄说。就是说,你拿一个东西去慰问一下送礼物,为什么,说这个人他看到我就老这么跑,他是不是受伤了。
工尹襄就跑过去了以后,“郤至见客,免胄承命”,郤至就接见了他,一看是代替楚共王来慰问自己,于是把自己头盔摘下来,“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说楚共王君主,您的国外的一个臣子叫郤至的,君之外臣和郤至是同位语,就是我,外臣是指的外邦外国的臣。这都是客气的说,虽然不是一个国家的,你不是我的公民,但是你是国君,我是个臣子,我就是你国外的臣子,外国的一个臣子。
“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郤至,跟随我们君王的福佑,来作战,“以君之灵”,托君王的福,近来披甲戴盔,“蒙”就是披上。“间”是参与,实际上是近来的意思,参与战争,穿上铠甲。
“蒙”实际上有一点被动的意思,就是我被穿上铠甲了,“不敢拜命”,不敢下拜,再来接受你的命令。穿着铠甲的不能够,他那铠甲下来不方便,不容易弯腰。“敢告不宁君命之辱”,我斗胆向您报告,对于您的送来弓箭送礼给我,这样的慰问,这样的命令。
我感到很不安。对于您这种委屈的命令,我们不敢当。
“不宁”,很不安。“君命之辱”,就是表示您给我一个慰问的命令,使您受了委屈了。这都是外交辞令。就是他不敢当,表示自己不安。对于您的后事之命,我感到很不安。为了您赠送给我弓这件事情,我就不行拜礼,为什么?
“为事之故,敢肃使者”,我穿着铠甲,我就冒昧的向使者请个肃礼,肃是简单的。腿稍微下蹲一下的这样的礼节。所以,这个身子稍微弯曲一下,放不下来。“敢肃”,是一个简单的理解,就表示我不是行大礼的,于是怎么样呢?
“三肃使者而退”,于是三次向使者行礼,然后就这个“退”,是使“使者”退,他自己没动,因为他送到这儿来的。
接下来就开始作战了,这是讲战争当中的这样的一个插曲。这也是为了显示晋国军队将领的那种什么,讲究礼仪,符合道义,看到对方的国君,他还行礼,就表示他之所以能够胜利,有多方面的因素在其中之一,讲究礼仪也是重要的因素。
晋韩厥从郑伯,其御杜溷罗曰:“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韩厥曰:“不可以再辱国君。”乃止。郤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谍辂之。余从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伤国君有刑。”亦止。石首曰:“卫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败于荧。”乃内旌于弢中。唐苟谓石首曰:“子在君侧,败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乃死。
晋韩厥从郑伯,其御杜溷(hùn)罗曰:“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
晋国的韩厥追赶中郑伯,就是郑成公了,他的前面的车上的驾车人叫杜溷罗。杜溷罗说,快点驾车去追赶它。对方就前面驾车的人多次的回头,精力没有集中在马上,他自己的驾车上。我们可以赶上。
韩厥曰:“不可以再辱国君。”乃止。韩厥说,我们不能够第二次,再是第二次,不是重复。是第二次。我们不可以第二次侮辱国君。这个呢,是说在成公二年的时候,在鞌之战这场战争当中,韩厥曾经追赶上齐君,差一点就抓住齐君,后来齐君搞了个调包计,鞌之战在我们教材上以后我们还会讲,他曾经侮辱过使得齐国的齐君。
乃至,于是停了下来。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礼制,就是说臣子侮辱国君,去抓国君,这不是好事,不能这样。于是就停下来了。
郤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谍辂(ya)之。余从之乘,而俘以下。”,郤至也追赶郑伯,他的车右就说了,车右叫茀翰胡就说,“谍辂之”,就是派一个轻车轻便的车,超到前面去堵住他。“余从之乘”,我追赶在后面赶上他的车,“而俘以下”,抓住他再跳下车。
郤至曰:“伤国君有刑。”,他是国君,我们现在去抓国君,要受到处罚的,我们不能这样做,这可能当时有这样的规定,于是也停下来了。
石首曰,石首是郑成公战车上的驾车的人。他说,“卫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败于荧。”,当初卫懿公对荧,在这个地方作战的时候,怎么样呢?
“唯”是因为,仅仅由于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去掉它的旗子,这就表明自己是古人作战,它每一个人都要打一个旗帜,什么样的旗帜,就标明自己的身份。他这旗帜,人家就知道国君代表,来追赶的。由于他没有去掉自己的旗帜,所以,在荧这个地方,打了大败仗。
所以,乃内旌于弢(tao)中。于是怎么样呢?
就把郑成公的标志他身份的一个旗子,藏到了他的弓箭的套子里面。藏起来了。“内”本来就是进入的意思,本义是动词,就是进入。引申它表示内部,所以,“纳”,实际上本来是临时录入的意思。内,表示内部,原来就是进入,所以,这个就进入装进去,所以,念成了纳。所以,内的这样一个动词,就是把这个旗帜放进套子里。
“唐苟谓石首曰:”,唐苟对石首说,“子在君侧,败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你在君主的身边,我们的失败很大。“败者壹大”,在教材上意思是说,我今失败,应该专心保护国君,专心保护国君的意思,怎么来呢?这就是把一解释成专一。
把这个大分析为指代郑国国君,壹大,就是一心一意的保护大的国君,这个就是表示这个意思。对教材的那意思,所以,就变成了专心保护国君。
您在国君身边就驾车,我们失败的人,要专心的保护国君,从带领国君逃跑的意义上说,我不如您,因为我是个车右,您是驾车的。您带领着国君逃跑,我请求留在这个地方。乃死,于是就死。
“败者壹大”,也有一个意思,指的就是,我们的失败很大,有这个意思。就这个差距,你在国君身边留着,我们失败很大了,我不如您,就是驾车不如您,您率领国君去,我就请您留下来,于是就战死了。
这个也有根据,这就是这个教材,后来举的杜预的,左战的集典里面说的注解,“败者壹大”,指的是国君的大的失败,就是一个军队的战争的大的失败,于是这个人就战死了。
我们看下一段。
楚师薄于险。叔山冉谓养由基曰:“虽君有命,为国故,子必射!”乃射,再发尽殪。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晋师乃止。囚楚公子筏。
这个筏,就是人名,楚军被逼在险阻的地方,“薄”是逼迫的迫的一个假借字,被逼到了一个险阻的地方。于是叔山冉就这养由基说。
即使国君曾经有过,“尔舍死艺”,这样的命令,这样的指责,就是不要逞能,但是为了国家的大事,为了战争,你一定还要射箭。就是国君虽然不许你射,但是为了国家,你一定要射。“乃射”,养由基于是射箭。
“乃”是跟“尔”有区别,就是由于一定的努力才实现,经过他劝说,他才肯去射。
“再发尽殪”,再发,就是射了两遍。教材说这一再发,我觉得其实不是,在古文里面就是说两次。
你说养由基说一再射箭都射中敌人厉害,还说射了两箭,把敌人射的就吓住了厉害?
所以,它是突出养由基的射箭的本领,实际上射了两箭,都命中了,“尽殪”,都被射死了。这就镇住了,因为什么?
因为他前面已经射过一箭,射中吕锜了,早就知道对方厉害,这个人出来,现在他又出来射了,所以,一下就镇住了晋国军队的士兵的士气。
“叔山冉搏人以投”,“搏”在这个地方是抓住的意思,不是搏斗。抓住了晋国军队的这个人,然后把这个人扔出去。怎么样呢?“中车折轼”,击中了晋国军队的战车,压折了战车上的前面的扶手的轼板,怎么样?
“晋师乃止”,晋国军队终于停了下来,这才停了下来。“囚楚公子筏”,于是就囚禁了楚国的公子筏,把楚国的公子筏,把它抓住了。“囚”,这个字从字形上看,是一个人围在一块,所以,它是个会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