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的夏天,在高中的教室,午休的我被两个女生叫到楼梯通道口,其中一个女生塞给我一个小纸条,我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这么一句:男孩的心思你别猜,之后就字迹工整的写了一大段,不是情书的文字。另一个女生则是跟我说明了情况,苦口婆心的教育我要以学业为重,不要有其他的想法。
当时的我实在是没有现在这么多表情包可以想象,如果有的话,我大概是N脸懵逼。因为我着实和前面那位女生说过一句话,哪怕是官方的话,比如:同学,老师找你。
懵逼后来我明白,原来我坐在教室如坐针毡,常常喜欢看着窗外发呆,可是那个女生刚好坐窗边,于是乎误会我犯花痴。
彼时的内心还没有草泥马这种生物,但是憋笑也憋得难受。
我不是很明白这种高中生的情愫问题,在我高中的时候我就下过决心不早恋,倒不是我多么的洁身自好,而是那时候觉得女生好麻烦、打篮球最痛快、看小说最惬意、听课最催眠。一言以蔽之,没心思恋爱。
最好的我们前不久看完八月长安的小说《最好的我们》,忽然发现高中早恋一下也是不错的青春期体验,可惜到了想早恋已经晚了的年纪。
我不太喜欢看言情性质的小说,时下有种令我深恶痛绝的倾向就是把所有类型的小说都写成言情小说。幸好,这本《最好的我们》没有这样。
国内的青春小说常常被人诟病,充斥着不当婚前性行为,不是堕胎就是撕X,还有一股浓浓的酸味。最明显的就是《致青春》,后来的什么《同桌的你》,等等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几年前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是少见的不错青春小说,可是台湾的情况没有代入感,九把刀也有某些猎奇的癖好,情节略显夸张。
《最好的我们》几乎是摒弃了这些毛病,纯粹到极致,就是高中三年,我们随处可见的事情,所以看完才有强烈的感同身受。
耿耿余淮,一个学霸,一个学渣,一起军训一起听歌上下课,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异常的举动。两个平常的高中生在学业的同时,有着那么一股淡淡的懵懵懂懂的早恋倾向。从头到尾也没有探讨什么类似于“发现自己已然成为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模样”的话题,也没有常见的男女之间一垒二垒三垒递进的庸俗关系。美好青春的一切,还在那种偶然间碰一下手就心跳加速、脸红变色的年代。
或许是因为八月长安在女生的视角,用一种带着调皮的语言来描写耿耿的高中岁月,以及那隐藏在岁月之外的内心旁白。
或许是因为我们的青春,其实并没有什么刻意需要表现的尖锐矛盾,平平淡淡的就这么过来了,过去能够回忆起来的却不会因此而减少一丝一毫。
喜欢帅气阳光的男生,崇拜漂亮大方的学姐,写的一手好字,作的一篇好作文,还有那在树荫底下快速上篮的身影。
一如电影《情书》里,那个在图书馆角落里安静看书的男藤井树,风吹起窗帘,阳光在他的身上散发出吴宇森枪战片里教堂中白鸽纷飞的纯洁。
情书这种身临其境的恍惚,不禁会有种错觉,这就是我和我的同学。
反而到最后,恋爱与否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最平常的时光里,那些最好的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