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第32章中对“后悔”一词的描述,开启了关于此话题兴趣和思考。
大话西游里有一段经典的桥段: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 我没有珍惜。
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被广为流传的原因正是其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对往日情感的追思和悔意。
如果当时……如果再来一次的话……
生活中此类感叹不绝于耳。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后悔中度过,然后又在不断地为自己制造后悔机会?
结合《思考快与慢》的内容,对这个话题有以下思考:
一、当下决策的不合理性
每一个决策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对结果造成干扰。
为什么很多夫妻,离婚后不久就会后悔做出离婚的决定,然后选择复婚?
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因就是,夫妻双方容易拿婚姻中的困扰与分开后的自由相比;拿婚姻中的义务与分开后的权利相比,自然会生出更多负面情感。待到冷静后回到理性思考层面,悔意便会应运而生了。
不能全面和理性的进行评估、思考,就很容易降低决策的质量。而当决策的结果事后被证明并非最佳,甚至是错误时,就容易产生后悔的情绪。
事实证明当我们面临两个及以上的选择时,事后就会不同程度的被后悔的情绪所干扰。
二、时空的错觉
在事后已经知道结果时,就会把两个结果直接抽离进行对比。忽略中间的时间和空间的因素。
当你在买彩票时,徘徊与A号码和B号码之间,最后选择了A,如果结果B号码刚好是中奖号码,这时通常会产生强烈的悔意。
这中间有个问题被忽略了:站在已经知晓结果的角度去衡量事前未知晓结果时的状态,自然是不合理的。
另外严格来说经历了事情后的自己并非是事前的那个自己。心智和判断能力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们可以把时间拉长一些来看,你会因为小时候不会走路这件事,觉得自己太笨吗?
不同的时空下我们的心智、能力、面对抉择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均不相同,那么我们做出的决定自然会有所区别。
每一个决策和选择,都是基于当下综合考虑评估后的最优选择,否者我们也不会下决定,但至于转换时空后的结果是否如愿,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否定的依据。
后悔是一种负面情绪,它时常我们陷入自责的情绪中。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写到:
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人们做出的许多决策都是因为不想后悔(“不要这样做,否则你会后悔的”)。
一段已经走到尽头的感情,为了不想让自己事后后悔而不断纠缠,从而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为了让自己事后不至于产生后悔的情绪,放弃更大的机会,去追逐极小概率的事件,美其名曰:至少落得的心安和不悔。
这明显是不明智之举!
人类是唯一的有后悔情绪的生物,它除了为我们带来一些弊端外,更多的是为了让我们在经验中不断吸取经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为。
蔡康永在奇葩大会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负面情绪有什么好处吗?它能使我们深刻地体会、深刻地思考。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那些我们忽略的事情(节选)
后悔的本质是在驱使我们权衡大小,从中获取更大收益。它能让我们明白内心的价值观的排序。
它是促使我们前进的动力,使我们不断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的合理性。
我们要正视后悔的情绪,既不困泥于负面情感,又能通过反省不断的完成自我修正,从而加快自己的成长速度。
文章精心打磨 点亮小心心 即可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