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思考分享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心在笔上
玛丽亚·谢弗索娃《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

玛丽亚·谢弗索娃《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

作者: 卡布奇诺花蜜 | 来源:发表于2022-09-30 17:14 被阅读0次

    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对当代剧场空间、表演和观众接受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而这种挑战也是出自极简主义的经典观念。一方面评论家对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提出了质疑,“根本不要试图搞懂那几段楔子里的故事,因为威尔逊的整个美学就是这样,没有故事。观者面对的是一堆五花八门的象征符号,其来源则是半吊子书生满脑子的情感碎片……”,以业余、枯燥来形容他的作品。认为这样的作品是败笔无法在作品中发现贯穿始终的艺术规则。或者用观众离场和昏昏大睡来批评作品的无趣。但另一方面,媒体和评论家对威尔逊极力赞誉,称他抛弃了已有的艺术门类,使得观者不得不跨越感知的界限……使人在感到失去自我的同时,也感到欣喜若狂。又或是称赞他在空间里消除了焦点,让每一个元素都平等,在空间里创造了不同的点,对现代主义的审美打破,以无规则,无声,非韵律,拼贴,平等等方式对权威话语质疑。

    《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在戏剧艺术上的成就,并说明了他的学习历程。他的才能横跨多个领域,戏剧导演、建筑师、灯光设计、画家、装置艺术家、表演者等等。他不仅完成了对艺术门类的跨界,也跨越了物理地理界限。作为一名全球化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特性,甚至在某些作品中有着人类共同特征的影子。我仅以我片面的认知和对他的作品观摩得到的感受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表达我的体会。

    一、身体性

    在本书中,威尔逊说道他从小患有语言障碍,经过一位舞蹈教师Byrd Hoffman的调治,在17岁的时候得以治愈。Byrd Hoffman以一种舞动治疗的方式来治疗威尔逊,“专心放松,让能量流遍全身,我于是没有淤滞”。一种完善的身体练习,帮助了威尔逊对身边世界的响应更加主动,而不是变动地反应。从远古时代,就有《周易•系辞上》中说的:“鼓之舞之以尽神。”更有《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以神赋形,为神命名,宣导身心,以养性情。身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关系展现了人的真实状态,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一种以身体,精神,心灵相互关联为基础,通过舞蹈将个体情绪,生理及心理整合为一系列肢体语言及动作,以促进心理,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创伤疗愈和潜能发挥,进而提升个体的行为能力和智慧。“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古今之人都认为身体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身体的变化反映了其内在精神的变化,反之亦然。其展现出来的隐喻,更是理解内在精神,潜意识的途径和通道。

    “人之随性,因本性清净”,清净者随性而舞,随心而动。然,我们出生并非已然是清净者,我们可以称其为手舞足蹈,但并非随心性而舞动。故,舞动可复归婴儿,但非婴儿。清净者,故真实舞动,是婴儿。随性而舞,随心而动,以养性情,让身体恢复到流动的状态。但这种训练并非一日就可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疏通管道,不仅要时时勤拂拭,更要找到源头,把纠结、堵塞的地方打通。一旦身体练成,那么想象力,敏锐性等都会随之涌来,成就导演或者是艺术家的基础。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作为一名导演,首先他的身体应该是具有洞察力的,灵活性的,具备对节奏的敏锐度和对空间的想象力。才能支撑艺术生涯的前进。在长期的枯燥生活中,如没有一个流动的身体,是无法长期坚持输出,更何谈拥有澎湃的想象力。罗伯特威尔逊不仅是一名导演,他更是一名艺术家,他以不同的形式在创造,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其根源我认为来自于他的身体。身体是创作的起点。正因为众多艺术家对此的重视,才有了身体的开发训练对导演及其艺术家的帮助,也更有艺术家们对禅定冥想及药物引导的热衷。这并非捕风捉影,正向的身体训练方法,达成其功效已被科学认证。这也是令人可笑的地方,如没有科学研究认真,则被认为是假的是一种幻觉。然而身体训练切实的对人身体产生了影响,在没有被科学规范认证之前,威尔逊已接受了这种训练方法,这让他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思潮,但也会让我们忽略了一名艺术家身体的潜力。

    二、冥想空间

    极简主义的舞台布景与服装,语言也被简化甚至无语言。这样的呈现方式“封锁大量来自外部世界的感官知觉进入,驱逐与抛出平日里日常生活的那些杂碎之屑”,“极简”在罗伯特威尔逊这里意味着“自然”,空间里的一切都是来自“自然”,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要素。

    同时某个层面来说“冥想空间是代替神圣空间的一种说法”,引领观众的精神进入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艺术家用这样的方式通过观看艺术作品达到精神的愉悦和平和。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哈姆雷特的机器》的布景和灯光,让我有一种看到了宋代意境悠远作品的感受,一种留白一种沉思一种凝视久久无法摆脱。这样说也许有些牵强附会,毕竟感受因人而异。

    然而那种脱离现实空间的场景,非日常生活语言和动作的表达,没有传统叙事结构的行动,在舞台空间里以和谐和统一的形式展现。从一开始得不耐烦和烦躁,到一点点进入到空间中人物的动作、舞台的枯燥布景,其中反反复复,被自身杂念、思绪所影响,最终,不可抵抗进入到导演的意向世界。

    不仅如此,甚至有的人在剧场睡着。这一现象也预示着压力的缓解,每个人对疲劳的感觉并不会因为刺激的消失而减少,如果要消除这种状态,需要人处于某一种特殊的环境下,威尔逊的舞台具有很好的解压效果。无论是“睡着”这一现象,还是进入到导演设计的舞台空间中,都证明了“冥想空间”的存在,与那些留白的画作不同,它是一个动态的流动性的空间。这样的一个空间,具备了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和兼容性。“威尔逊最伟大最激进的革新之一,就是他的戏剧不要求观众的全神贯注”,但同时“给予观众能够在戏剧中自由进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三、非韵律语言

    艺术家们对日常词语的使用已经感觉到了厌倦,或者说认为词语是一种禁锢和限制,我们要打破这种限制,从里面看到本真的言语。阿尔托就开始尝试用错乱的音节,不同的音调来表达文本,甚至是剥离词语和图像的连接,让词语变得没有目的,没有能指。到了威尔逊,他更是把这一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戏里,词语不再是理解戏的辅助工具,而成为了与灯光、舞台、演员等并列的重要元素。不同的音调,高低起伏;错乱的无序,杂乱无章。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不看画面,就听演员说的词语,我们通常会产生错乱的,听不懂的印象。但这又是说明我们潜意识在寻找对应关系,词语和我们脑海中既定形象的关联。维持在这样的状态里,逐渐适应那种焦躁无序的感觉,让自己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里,在寻找对应关系的过程里,进入我们思绪的间隙。又或是“前语言世界”,解放观众对剧场的预期,一种词语和字母的分崩离析,在逼迫观众释放想象力。

    四、并列复调

    一般我们认为的戏剧舞台上,总是有一个焦点,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个人身上,以至于导演们需要竭尽全力让观众看懂舞台上发生了什么,但其实并不然。我们是否可以创造出一台戏,如同复调一般,同一时间存在几个焦点。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就有这样的创造。他的戏《海边的爱因斯坦》中,同一时间,存在几个不同的空间和焦点在空间里。“整个舞台就是一副面具”,“威尔逊的精髓就是各种元素的分离”,所有元素都是平等的,灯光、演员、声音、文本、服装、道具等,这些元素以总谱形式出现,它们既分离又并列存在,如同自然风景一般。我们的社会环境并不存在某一个特别的焦点,但舆论和媒体又恰恰会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以不同的热点来干扰我们。这很符合我们的逻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忽视了多元的共存现实。威尔逊的舞台是社会性的,他把戏剧元素类比成我们的现实空间,以平等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样做令我们不知所措,或是感觉无聊,又或是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看眼前的舞台空间。“去中心化”放在我们面前,离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剧场连续性、整体性和统一性,提出了反抗和质疑。

    五、自然时间

    约翰凯奇说,“没有沉默,当我们非常安静的时候,我们以某种不同的方式开始聆听”,威尔逊层在大学时候读过约翰凯奇的《沉默》这本书。约翰凯奇认为没有任何动作是静止的,即使停下来不动,动作也是在继续进行。这一观点对威尔逊有了极大的启发,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员的动作看似不动,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静止,以一种小动作的方式来呈现。我们一般会以形式的角度来看待威尔逊作品中演员的动作,冠以“重复”,“慢速”,“缓慢”这一系列的词语。然而我觉得这是一种冥想状态,如佛教的禅定或是般若三味。以演员的表演带领观众一起进入到一种体验自身身体感悟,发现觉知的过程中。这样的过程,我认为是“自然时间”。相比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和戏剧,它们一般以时间的加速、回溯及放慢等方式来营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然而,这种所营造的“自然时间”状态,让我联想到了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同样以“自然时间”来塑造视觉效果的一位导演。电影中的人物动作缓慢,镜头运动缓慢,台词也是缓慢的,甚至有的时候,镜头一动不动,人物也一动不动,这种状态与威尔逊的舞台作品极为相似。

    我们已然对时间产生了失衡的感受,刷着抖音一晃而过就从白天到了晚上,对着书本发呆反而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工作日一脚踏进公司忽而感觉马上要下班了。我们与时间是一种失衡的关系,每个人不尽相同。威尔逊的舞台空间让我们重新回忆起了那种“自然时间”感受,犹如进入一个寂静的感受不到时间流速的森林。唤醒我们身体对时间的记忆,无论那是抵抗,还是享受,都让我们察觉从而反思时间对我们的作用。不至于迷失在时间中,一晃而过终老。

    作者:[英]玛丽亚·谢弗索娃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副标题:方法与作品
    译者:黄觉/沈林
    出版年:2013
    页数:241
    定价:39.80元
    丛书:戏剧学新经典译丛
    ISBN:9787104037491

    对这本书及其作品的思考,完善了我一直以来的戏剧观念和将要做的工作坊实践手段。这样的方式确实摧毁了很多的戏剧结构和戏剧态度,但也呈现了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剧场以不同的形式展现,镜框正经的,自发即兴的,或者是漫无秩序的。我们有时候被它们搞的晕头转向,不知道做什么好,也不知道做什么适合自己,更不知道标准在哪里好坏不一。如果因各种标准而落选时,不需要气馁。我们更要扔掉书本,扔掉标准,在空间里撒野。对了,“撒野”这种方式骗不了我,基于大众审美创作,还是超越大众审美创作,甚至做自己的审美和规则,是需要我们在撒野之前考虑清楚的事情。撒野不等于胡乱瞎搞,反叛不等于一棍子打死没有立足点,迷信权威也不等于失去了自我判断。你瞧,这一切多么复杂。沉下心来讨论和实践,剧场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玛丽亚·谢弗索娃《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fr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