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在首页看到一篇文章,我极不赞同作者的大部分观点,因此特地来陈述一下我的看法。附链接:文字的泛化时代,文学该何去何从
这位作者开篇点题:“自媒体的泛滥,文学之路该何去何从”。且先不谈论题如何,单看这个句子就有问题:两个单句无论在形式还是逻辑上,都没有任何联系,却被强行凑成因果关系。
至少改为“面对自媒体的泛滥,文学之路该何去何从”或者“自媒体的泛滥,让文学之路该何去何从”,将主题润色到形式上有关系吧。
况且,就算这句话能读通畅,两个短句之间依旧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就这个伪命题展开了一系列论述。
王小波说过,众所周知,只有一门科学中的出类拔萃之士,才有资格代表本门学科对公众说话。
关于文学何去何从的问题便是如此。
02
那篇文章中谈到,现在热门公众号的文章,动不动十几个字的长标题,若是被小学的作文老师看到,会被当作反面例子,嘲笑好多年。
我写过一个小故事,放在这里还蛮合适。说有个人去西餐厅吃牛排,服务生上了一套刀叉,他虽然学着别人的样子用刀叉吃完了,心里却一直在嘀咕:哎,现在的人连筷子都不肯用,这可是我中华民族最传统、最具智慧的餐具啊!想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下课了带着筷子就奔向饭堂,一伙人吃的可开心了。这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我变了,我茫然中不得所知……
西餐厅的官方餐具本来就是刀叉,想用筷子就去川菜馆,跑到西餐厅来怪人家不用筷子,还扯到社会风气上,是何道理?
同样,自媒体本身就是依靠网络进行传播,要靠吸睛赚流量,才能维持它的运转,养活幕后成千上万的员工。
纯文学的创作也有它自己的圈子,想要和同好交流去相应的圈子就好,何必要来自媒体的阵地批判这里没有纯文学。
这种行为,就好像在一个游戏公司里批判人家:你们只会做些玩物丧志的东西,一点都不懂得做教育!
可游戏公司本来就不是培训机构,把游戏做好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教育行也自有业内的龙头大佬来领军,无须外行来指点。
我认为那篇文章的初衷是好的:担忧自媒体的泛滥,会使纯文学消失。
但自媒体的发展不仅不会给文学造成毁灭性打击,反而会让更多有才华的作者,能有机会、有平台来展示自己。
我最近通过写作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他们都有一个写作的梦想,就是因为网络与自媒体的发达,他们才能得到发表自己文字的机会。且不论水平如何,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写作中,这个圈子的基数越来越大,就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作者出现。
也许我们这个时代能留存下来的经典,就会出自这些人的手笔。
自己的作品能通过网线让全世界都看到,这正是网络带给有梦想的普通人的一种鼓励。
03
原文中还说,害怕文人会被机器取代,失去养家糊口的能力。
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纵然已经出现自动写文的脚本,但读者顶多为了猎奇心理看看,是不会长期为它买账的。
读者喜欢的是文字背后的作者,喜欢他的精神品格,人格魅力。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才具有感染力,才能打动读者。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自古至今,这一点是不变的。
读者阅读文章就是在和作者交流,两者间是朋友关系。科技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但人最喜欢的还是人。一切新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为了人类服务的,谁会把一个数据构成的软件当作朋友。
过去漫画家们在纸上绘画,如今有电脑有板子,他们都用专业的器材来画画。如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迎来了再一次的科技革命,大家都用vr看3D立体漫画,画家们必然也会随之改变创作模式。
写作也是一样。
无论科技怎样发展,落后就一定会被时代抛下。
中国当代依然有许多进行严肃文学创作的作家,比如在人大教书的张悦然,获得雨果奖的郝景芳,《三体》的作者刘慈欣。
所以我不明白,为何视这些优秀的作家而不见,反而把矛头指向自不属于文学阵营的自媒体。是没看过这些作家的书呢,还是因为自媒体人赚了钱,自己却分不到一杯羹而眼红呢。我茫然寻不到答案。
本文只是我有感而发而已,只针对观点,不针对人。无心冒犯,若有得罪,还望原作者海涵。
(怀左同学三期写作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