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情绪有好有坏,好情绪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和欢快,坏情绪却能让人很不舒服。但是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坏情绪,很多人疑惑,怎么样才可以不被情绪控制自己。心理学大师埃利斯的著作《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书中指出,坏情绪分为四种: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和过分内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引起这四种坏情绪。
学生在考试前的紧张,因自己没有认真学习而引起的沮丧心理,从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又会让学生担惊受怕。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学生的情绪到达烦躁的状态,影响了自己的发挥。
公司的员工整天被要求加班,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工作效率继而下降,导致新的加班循环。因加班回家很晚,家里的另一半开始抱怨,员工的心情从生气上升到了愤怒,两人就开始吵架,整晚都没睡好。这种过分生气会影响到家庭和睦。
失恋的人常常沉溺其中而产生抑郁的情绪,属于看不开已经发生的事情,放不下过去,钻牛角尖,跟自己添堵。
学生很容易产生过分内疚的情绪,因为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失去自信。这样对自己攻击会把自己拖垮,影响今后的学习。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以本能地识别出自己的反应是否过激,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那么坏情绪的来源又是什么?心理学上用“ABC模型”来解释。A是引发人们情绪的事件;B是人们对它的观点;C是结果,也就是情绪本身。
人们在有了坏情绪时总是想抱怨A,把责任都归到A上,但是由于A已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无法改变,从而使C越来越坏。事实上,引起C的不是A,而是B。改变了B,人们的C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样的问题,不同的B产生不同的C,完全可以由人们自己选择。
想要调教坏情绪,心理学上讲就要纠正三种非理性信念。
第一种是“警惕绝对化”,即不能让自己跑到一个信念的极端里。不能认为自己就是上帝,所有人都要无条件地对自己好,如果对自己不好那就太可怕了。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第二种是“警惕概念化”,即用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整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以偏概全,最好多方面地去了解,去收集信息,这样不会误导自己的思考方向。告诉自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第三种是“警惕糟糕化”,即认为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就是灾难。人们总喜欢说万一这个词,但事实上没有什么万一,就算有也不用怕。
一旦出现这三种情况,就要及时纠正。
最后,当我们在处理坏情绪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如果真的做不好也没有关系,或许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其他的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