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词悟情有妙招
《惊弓之鸟》课例研讨
文/丹老师
话题一: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谈本节课中于老师多种形式的识字法的借鉴作用。
于老师课堂上的识字法既多种多样又层次清晰,并且都是通过朗读来进行识字,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喜悦,这更是关注学生的集中体现,“授之于渔”的方法指导真正落实。
一、预习识字,疏通文意
在本节课中于老师通过画弓箭和设置悬念的激趣导入,学生在理解了弓和箭的同时营造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就会增值。
研读于老师的课例,基本上每节课都有检查预习的环节,这一节课也不例外。我们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也是格外重视预习,并且设有预习单,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自己先进行探索,例如:圈读不理解的生字词,当然了这里的“不理解”指的是自己在反复阅读过后,采取其他方法还是不能够理解的生字词。再比如根据课后题来帮助预习。学生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上课的效果。
于老师在这节课中检查预习的时候先是提出了要求: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两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课堂上出现了“读断”的现象,于老师依旧是耐心地指导他再多读几遍,并且强调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得正确、流利。
反思自己的课堂,“读断”的现象也是经常出现,在受自己紧张情绪影响的同时,更多的是预习时欠下的账。我就想到于老师在上课前总会问学生:课文读了几遍?读了三遍的请举手,读了5遍的请举手。结合于老师这节课给学生提出的要求给我很大的启发,加大力度确保学生预习的质量,在清晰的目标中明确细则,并且附加上评价机制,这样的话课堂的效果会更明显,并且学生的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二、随文识字,理解文意
我们刚刚说到了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说读书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了。课堂上于老师出示了:惊弓之鸟,大吃一惊,信不过,孤单失群这几个词语,只要用心把课文读一读就会懂的。
而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就是课堂的艺术了。于老师提问:“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在学生回答过之后,于老师继续追问:“大家再看看,大吃一惊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惊有没有区别?在学生几乎已经回答得很完美的时候,于老师又说到:还有一个地方能看出来“惊”的意思,你们往下看,能不能找出来,这一点比较难。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快就找到“魏王更加奇怪了”中的“更”字。
于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精彩无比,在追问中逐层揭示文本的内涵,而且思路清晰让人惊叹中也一目了然。我就在反思这是何等的备课功夫,在备课的过程中于老师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点来展开教学,在层层追问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激起了兴趣,更确定了备朗读的重要性,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会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自己的思维也在开阔,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生成更多教育机智。
三、字典识字,加深文意
还有一类词语从课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或者说在现有的已知水平下不能理解的词语,是需要借助字典来理解的,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有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再进入文本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更新的体会。这节课中于老师展示了“悲惨和愈合”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本身是这一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之后心里也没底,就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
中国的汉字多数是一字多义,因此就需要结合句子来确定意思,也就是要根据文章来选择意思。比如这句话: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在这句话中的两个“直”意思是不一样的,于老师出示小黑板上关于“直”的7中解释来帮助学生选择。
读到这段,我想到了现在五年级语文句子训练中的一个类型题:请你用“温和”的不同意思写两句话。这道题跟上面所谈到的“一词多义”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五年级的这个句子训练是升级版的。这是知识进化与学生学习内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刚开始接触这类题型的时候有很多孩子是迷迷糊糊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对“一词多义”的不理解,再继续追溯的话,那就是阅读量少,理解能力跟不上,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不断地提高理解能力。
话题二:本节课是如何通过“重感悟”进行朗读指导的?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再次温习一下于老师对“重感悟”的解读,首先是悟其语,悟其义,这在第一课时通过理解词语找到了落脚点,基本扫除了语言文字的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是悟其情,悟其法,也就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怎么悟?就集中在一个字上,那就是:读,一边读一边想。
一、想象情景,悟其情
课堂上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就会少走弯路的达成学习目标。在第二节课伊始,于老师就给出把课文读出感情的方法: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节的一、二两句,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读完回答到:我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魏王带着人在郊外打猎的情景,还出现了一只大雁在天上慢慢地飞,叫的声音很悲惨的情景。于老师马上追问:怎样读叫人觉得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大家读读试试。
再自然不过的追问,丝毫看不出来刻意设计之意,老师的问,学生的答,老师的再问,学生的再悟。包括在指导课文第五节的时候也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还原”作者之意,理解了作者之意,就愈发能读出感情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文本的细节,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不仅要读出感情,还要想象人物的身份,从这些细节入手体会他们不一样的思想感情。
二、迁移训练,悟其法
在这节课的最后,理解“惊弓之鸟”和“悲惨”两个词语的时候,于老师通过小黑板出示的短文和句子进行迁移训练,并且引导学生理解在不同语境中词语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让课堂上的训练更加扎实有效,学生也真正学有所获。
于老师的阅读指导给我带来的收获绝非一丁半点,给我感触最深刻的是在指导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对话朗读,不仅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并且通过于老师的一再追问与评价,同时在其他同学充当裁判员的细致观察中,学生把人物读活了,读得更有味道了。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感悟出了更赢的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于老师在不漏痕迹的朗读指导中让学生明白、体悟。巧妙的课堂技巧是于老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值得我永不停歇需要研究并实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