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有一个人生三层楼理论。他按照需求层次把生活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生活,一层是精神生活,一层是灵魂生活。
由这个理论做延伸,就一个社会发展的推动而言,也可以组成一个三层楼体系。
下面简单解说一下:
或许,世界上的人分住三层楼:一层楼住着最多的人。他们见面之后,问的是:吃了吗?这里的人,关注的是衣食住行,这些琐事。这是世俗社会。二楼住着领导层。他们关心自己的事,也关心别人的事。这一批人不仅仅包括官僚,也包括在现代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有突出的社会责任感,有强烈意愿领导社会,以及社会共同事业达到很高的水平。三楼住的则是一批哲学家和理论家。他们是一批超越世俗超越现实的人,针对社会发展、人类出路,他们有自己的设计,他们在头脑里描画出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蓝图。
这三楼中,不同的社会楼层有错置。有的社会三楼住的是官僚,把哲学家和理论家都赶到二楼、一楼。这样的社会,领导说了算,领导永远正确。所以,他们不需要哲学家,不需要理论家,不需要各领域的践行者,不需要大众的自主创新。
一般而言,现代社会的抉择,最先由哲学思想,掌握先进理论的人群做设计;然后在领导层,以及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去领导社会实践;进而整个社会的大众层面付诸行动。社会行动大约是这么一个传递过程,所谓政策落地,就是一个全社会思想贯通,一层一层楼下行的过程。
我们经常困惑的是,发自理论界策划,领导也很支持,行政力在推动的政策,到了基层就如泥牛入海,被现实消解了。为什么政策总是中断于最后一公里呢?
这是中国社会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发展转型,要深化改革,是否可以取得实效。
政策因为发自哲学家和理论家,他们是一批智者,他们也是一批理想主义者,这决定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政策,总是具有前瞻性。这种前瞻,势必要拉动着大众进步。而世俗化的大众社会,他们更多看眼前利益,较少顾及社会与别人,在执行政策时从这个角度去看自然容易放大现实的困难。他们习惯于现实,而不愿意改变现实,他们甚至恐惧于在变化的环境里自己一方适应性生存的能力会减弱。
社会底层反应的被动与消极,在这个角度看,是一个负面因素。可是,我们换一个视角看,一个社会不断改变,改变,在持续革新中,中断与现实的联系,这个拉动速度太快,则这个社会势必也会出现大众的背离,也就是说无法建筑起来一个稳固体系。“三楼”世界的说法,就是说,一层楼架起来一层楼,叠加起来,成为一个社会体系。在推动改革时,一楼的理论家也要下来楼,二楼的人也要下来楼,你们要落地在世俗世界,与大众对话,了解并通达现实社会,由此才能让偏于理想化的政策有可能落地。
三层楼世界的譬喻,可以给人很多启发。
�扭转原B�sj��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