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是孩子在成长时需要经历的最重要的阶段。现在许多父母忙于生活和工作,而忽视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到了孩子逐渐长大时,家长们开始抱怨孩子的不良习惯,学习态度等等。许多人把自己的梦想赋予自己的孩子身上,给孩子增加负担,有些人还一直盲目指导,使孩子陷入一个死板的成长胡同。家教有多重要?让我们回顾古代,古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多一些理性,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在古代,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教育全靠父母对其进行的家庭教育。其中《礼记.内则》描述了详细的教子要求,其内容主要限定于生活和礼仪方面。后来逐步增加了一些文化知识的内容传授。
宋代时期,司马光制定了《居家杂仪》,给孩童的家教做了详细的规定:在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如果要为幼儿请乳母,必须要选择品格端正,温文善良,伶俐聪慧的良家妇女,否则对孩子的品行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他自己动手,并教诲他如何用右手拿筷子,培养孩子的主动能力和自我行动,学习意识。孩子长到可以说话的时候,父母要教他说自己的姓名和一些儿歌等。待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父母要教他讲话礼仪和尊敬长辈的道理,让孩子在童年时就明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果发现孩子说话没大没小,不尊敬长辈时,父母要对他严加训斥,刻不纵容,便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长到六岁时,父母要教他数数和方位的名称,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七岁的时候,父母教他男女不可同席而坐,同席而吃的规矩,并教他诵读《孝经》《论语》等。当时七岁以下的孩子被统称为孺子,对于不规律的饮食,休息是在允许范围内的。八岁以后,孩子们的行为就要按照父母教诲的规则行事,不可随随便便,出入家门,入席吃饭,都要尊敬长辈,谦让他人,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教他读《尚书》。九岁的时候,父母教孩子读《春秋》及其他史传资料,并给他详细讲解,使孩子明白文中表述的“义理”。到了十岁之后,父母方可允许孩子到外拜师,也可以在外面住宿,给与孩子求学的自由。
回归现实,现代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孩不再读《论语》《春秋》之类的史书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比如有跳舞的,有弹钢琴的,有学习跆拳道的,有学习画画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这样,有些父母只是为了迎合社会潮流而逼迫孩子去学习,有没有成果反正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对于礼仪,现代人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父母与孩子是朋友关系,所以礼仪上的学习就没有古人那么重视了,有些孩子长大了对自己的亲戚还不知该怎么称呼。在生活和生存常识方面一直是中国孩子所缺乏的应掌握的知识。大多数父母不知道这些常识,导致自己的孩子也难以在孩童时期掌握,所以世世代代缺乏相应的常识续传。古人在孩童家庭教育规定了不同的年龄阶段,而现代的孩童家庭却缺乏相应的规划,有一部分父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人学习多种特长,比如上午学习钢琴,下午又去学习画画,孩子小时候就缺失了天真的自由,背负的是成人世界里知识期望值的重压。古今相比,古代人有自己的理性规划,有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规则。而今天,虽然社会需要多才多艺的孩童,但更需要的是专注和健康的发育和家庭教育。
由古到今,无论家庭教育如何发展,礼仪都是社会中不可丢弃的重要环节,礼仪之重在于健康人格的建立,在于正直品行的修养,是孩童学会做人的基石。纵览古代家教文化习俗,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古人给与孩子童年的规划,给与孩子生活礼仪的教诲。
通晓古代文化,展望未来,做一个明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