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盘门冷水地
蟠龙镇敌熄狼烟,劫后风光憾黯然。
羁日青旸难雪耻,绽华辉圃可啼鹃。
经宵水曲萧寒气,向晓客游忱热天。
漫漫遐闻成旧忆,潆洄在目尽清莲。
【韵译】
蟠龙悬门威镇敌胆熄狼烟,劫后风光惜已颓败憾黯然。
往昔日寇占青旸恨难雪耻,今朝芳华辉映圃可听啼鹃。
夜间池曲遭受萧瑟的寒气,拂晓客游的热忱兴冲云天。
远逝的传说已然成为旧忆,潆洄可见那是无边的清莲。
【随记】
盘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为春秋吴都八门之一。唐陆广微《吴地记》写道:“(吴国处于辰位,盘门)古作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厌越。又云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又云,吴大帝蟠龙,故名。门内有武烈大帝庙,在祀典。”门名两书:“蟠”昭图腾,据风水得,凭帝望名,均肃穆有依;“盘”状形势,同样贴切。不过,沿用至今,“蟠”何以弃?作点小聪明式的诠释,颇觉陆氏“镇此以厌越”一语间接从反面道破真谛:吴越征战的血雨腥风早已消弭于两千多年来的春秋变迁,仍然视邻为雠、不相为谋,显然有悖于如今全国一家亲的和谐大势,故门弃“蟠”名,当即消释了残留在人们心头的思维惯性和历史怨恨;而着一“盘”字,潆洄的水势与盘曲的城垣凸显眼帘,简直胜似一份百千字的旅游广告书。依据某种现实目的,取舍乃至更改名称用字的现象,岂止一门,简直遍“地”可拾:唐改“钱唐县”为 钱塘县,明改“明州”为宁波,以避国讳:隋炀帝改“广安”县为延安,唐玄宗改“隆州”为阆州,以避名讳;地名更改也有因原地名中有统治者所憎恶之人的名字而避讳的例子,如安史之乱后,许多带“安”字的地名均作改,如“东莞”就是在唐至德二年由宝安县改称的;地名昭示封建伦理道德,如:仁化(广东)、义乌(浙江)、礼泉(陕西)、吴忠(宁夏)、孝感(湖北)、毕节(贵州)等;另外,以地名体现人们期盼吉祥平和的观念,诸如吉林、泰州、南宁、凭祥、平湖等,比比皆是。地名的更改甚至取决于国际关系的变化,上世纪中叶,地处中越边界的重要关隘镇南关,就先后改名为“睦南关”和“友谊关”,两国关系的日甚亲密,一目了然。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毛主席老人家说:文艺“必须和新的时代相结合”,以如许主张,鉴赏诸多地名乃至一座盘门的名字演化,不亦理据契合乎!
盘门的名字虽古今有异,盘门古迹却一从既往,与其他吴都城门一样,肇建于春秋,定型于元,修缮于明清;较别门大有幸的是它与胥门没被上世纪的毁城狂潮所淹没,且比胥门更完美地耸立于城垣西南,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据说也是今日世界上原址保留的唯一水陆并联古城门。 地处古运河畔的盘门,以逶迤起伏的城垣岿巍雄壮的城楼、秀美古朴耸入青霄的瑞光寺塔和造工精致气势非凡的吴门桥这三处古老而壮观的景点,共同构成盘门三景风光带,为苏州在神州大地赢得"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美誉。
有人可能发问:吴都八大古城门,唯盘门完好保存至今,何以如此?循着盘门在民间的一个俗称,似乎可觅见端倪。元末,张士诚兵败,盘门劫后萧肃,“冷水盘门”的称呼不胫而走。有诗曰:“绿树垂杨二画楼,盘门烟户本来稠,自从元末遭兵劫,寥落居民冷水流。”正因为冷落,甲午战争后,衍生出一段令百姓颇感屈辱的史事:日本侵略者指名索要姑苏精华阊门处设立租界区,张之洞委托黄遵宪,成功地将日本人羁縻在盘门外青旸地建租界,“冷水”盘门历来荒凉且人烟稀少,故曾经的日租界也从未兴旺过。可能也因为盘门一带素来冷落,少却诸多过热的关注,幸免了上世纪因大炼钢铁拆城砖砌高炉的厄运,盘门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此事似乎也可印证毛主席“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变成好事”辩证论断的正确性。
[注]相关史料来自网络。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