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学强调,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及结构特点,从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开始,形成一至六年级系统性地、梯度性地进行指导、强化、训练学生的课堂常规、培养学习习惯。
一、课堂常规
1.按时上下课的常规
一切行动听指挥,学校师生上下课严格以上下课铃声为准。一是上课铃声停止之前,所有师生必须提前进教室,并做好上课准备:学生静息,教师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备。二是下课铃声停止之前,教师必须结束授课,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活动休息,确保学生拥有充沛的精神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活动。
2.读书的常规
朗朗的读书声被意为是校园的典型标志。所以,有将在学校学习说成“读书”的说法。这些都说明一件事——读书很重要!要培养学生每天读书的习惯,并且将“读书”列入课堂常规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1+1”教学除了一般的课堂读书之外,还专门开展了:(1)每日早读——常规性、系统性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主题诵读活动课程建设。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培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2)每日读外语的习惯。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外国语言,更能够理解和掌握外语语言中所蕴含的与汉语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掌握和完善“全”思维方式集腋成裘。通过对外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包容意识、世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通过开展课外读书竞赛活动、古诗古词诵读活动等激发、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3.发言的常规
(1)发言要举手,经老师批准后方能发言;(2)发言要声音洪亮,让每一位听众都能清晰地听到你的发言;(3)发言要吐字清楚,不能含混不清;(4)发言要注意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讨论的常规
在“1+1”教学中,讨论按其人员范围可以分为:(1)2人教学小组讨论;(2)4人教学单元组讨论;(3)8-16人大组讨论、辩论;(4)全班讨论。不同的场合对讨论声音大小的控制也有所要求,在保证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够听到、听清发言的情况下,尽可能控制自己的声音不影响其他人的活动。一般来说,两人说悄悄话,大组、全班声音洪亮。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信息、思想、观点,促进对知识、事物的理解,不是争输赢,更不是吵架。
5.倾听的常规
当有人发言、老师讲课时要注意:(1)听讲的内容;(2)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3)边听边记录,记录听的要点、疑问之处;(4)倾听是一种礼仪。倾听是对说者的尊重,也是自身素养的体现。
6.划批的常规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1)划不懂的字词句;(2)划重点字词句;(3)写注解,帮助理解字词句;(4)写旁批,将自己对该内容、观点的理解、观点、想法写在旁边,养成与文章、作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深层次的阅读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