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次,跑步完,突然间有种舒适感,上瘾了,忍不住再来。回过头一想,之前上瘾的事,基本上都是毛病,比如:贪吃,半年从160胖到210;抽烟,严重时期两天三包;以前花钱大手大脚;晚上玩手机熬夜不睡觉等等吧,其实这些好事坏事应该大脑底层机制一样,只是造成的结果不同。我们的是非观总把“瘾”当做负面的、恐怖的、必须被除掉的毒瘤;而把“能力”当做是正面的、美好的、值得去做的事情。然而事实如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对某物上瘾的过程”和“对某能力习得的过程”并无二致。
成瘾(英语:addiction)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续重复[5]。这种行为可能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造成,重复这些行为也可以反过来造成神经功能受损。瘾可用于描述生理依赖或者过度的心理依赖,例如物质依赖,药物滥用(即俗称的滥药、毒瘾)、酒瘾、烟瘾、性瘾。或是持续出现特定行为(赌、暴食),网瘾、赌瘾、官瘾、财迷、工作狂、暴食症、色情狂、跟踪狂、偷窃狂、整形迷恋、购物狂甚至恋物癖等,是生理或者心理上,甚至是同时具备的一种依赖症。瘾有分为物质成瘾及行为成瘾,行为成瘾是和物质无关的强迫症,如赌瘾和网瘾。在这几种通常的用法中,瘾是描述一种某人高频率反复从事可能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交生活有害的活动的一种强迫行为。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五版DSM-5中有将赌瘾(gambling disorder)列入。有时成瘾(addiction)会和物质依赖(substance dependence)混淆。两者主要的不同是:物质依赖者在中断物质使用后,会出现戒断症状,甚至造成更多的使用该物质,而成瘾是强制性的摄取某种物质或从事特定行为,不一定有戒断症状。物质成瘾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显著的影响,包括成瘾物质带来的直接影响、伴随的医疗费用、长期的并发症(例如吸烟可能造成的肺癌、酒瘾可能会有的肝硬化、静脉注射甲基苯丙胺会出现的冰毒嘴症状)、神经可塑性(因为经验原因引起大脑结构的改变)带来的影响、以及后续生产力的下降。成瘾的典型现象包括对于物质或是行为的无法控制及过度关注,虽然有不良结果,却仍然继续摄取成瘾物质或从事特定行为的情形。伴随着成瘾的习惯或是行为模式通常是立即性的满足(短期回报)及延迟出现的不良影响(长期不良结果)。有时在口语上,瘾也用于指某些人的一些癖好,例如读书、收集(集邮)、看电视、玩游戏、购物、工作、上网、运动及进食等。不过在本条目中,瘾主要是被用于滥用药物和物质滥用问题,也就是有生理依赖或者过度心理依赖的行为。
以下文章主要来源三篇文章,链接如下:
大脑机制
大约 300 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文明还叫做 “采集文明”,他们每天就在荒郊野岭到处找果子吃,时不时还会和一头熊或者一头狮子、以及当时还没灭绝的其他庞然大物相遇。一旦遇到危险,不只是身体,脑袋也要一并开始防御。脑袋的防御方式就是,停止其他一切混乱思考,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下来。
直到 1 万多年前,人类才开始进入农耕文明。时至今日,相比那 300 多万年的历史,一万多年真的算不了什么。所以,我们看起来很聪明的脑袋,与祖先其实相差无几。以至于当我们遇到危险、不快、痛苦的事情时,它一定想着停止当下这件事的发生,这是基本的求生意识。
也就是说,如果你正在做一件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哪怕是跑步锻炼、学习工作,都让你感到非常痛苦的话,大脑随时都在想着停止当下举动。所以,你并不是突然不想努力,或者突然想放弃,你的大脑随时都在想着放弃。
留下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可爱的小脑瓜子不要放弃呢?大部分人的想法一般就是:让理智战胜情感,不要被懒惰的想法打败。但是,300 多万年历史所形成的大脑运作机制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 并且,理智战胜情感的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从来都是情感在做决定,理智只是个配角,300 万年所形成的大脑机制是很难改变的。
成瘾过程
当我们受到新的刺激,多巴胺急剧增加,直到通过一定行为,满足这一刺激,多巴胺又急剧下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刺激来满足这种“饥饿感”,这种过程循环往复,造成我们对整个过程麻木,这一现象被称为“脱敏反应”。
在此基础上,一旦有相应或类似的刺激出现,我们会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因为大脑告诉我们,它能满足我们。这种回路如同学习过程中,神经元突触之间的联结不断强化直至牢固一样,形成无法抵抗的超级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敏化反应”。
在不断的刺激、脱敏和敏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这是人与动物进化过程中所不一样的那一部分),最终无法控制我们的行为。甚至由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会出现精神失常、紧张、神经衰弱、无法自控等症状。
“瘾”在此形成。
简单而言成瘾就是不断刺激产生多巴胺,一直爽,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戒掉坏习惯,或者形成好习惯。
如果想戒掉某种坏习惯
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让“敏化反应”变得不那么敏感,减弱这种刺激,同时增强控制力,也就是让退化的大脑前额叶皮层重新复苏。
就是要不断减少这种行动带来的爽感,如果已经达到无法自控的程度,应该向他人求助,不要有侥幸心理。
戒断反应可以列好计划,逐步减少刺激,直接戒断可能让大脑陷入痛苦,从而终止戒断反应。
减少接触刺激源的机会,有时候接触不到也就不想做了。例如:远离抽烟人群,晚上睡觉前把手机拿到远离自己的地方,删掉沉迷的游戏等等。
通过转化,把坏习惯带来的爽感变成不爽。例如,我在戒烟时候,买了电子烟,一抽一对比,就觉得之前的卷烟,恶臭难当,再让我抽卷烟,我变得干呕恶心,这样也就顺利的戒掉了。
降低某种坏习惯带来的损害,例如,忍不住喝可乐,可以喝零度可乐,减少糖类摄入。
做坏事时,对着镜子做,看看自己愚蠢的样子,也许会清醒一点。
降低痛苦感,一件事一件事来,一个坏毛病改掉了,自信心会逐步培养起来。
如果想形成某种好习惯,坚持下去
设计整个过程,难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保证不难。如果那个阶段难到自己很痛苦,那么很容易放弃。学会拆分目标,大事化小,小事变成可具体执行的每日计划。
设计整个过程,让自己感觉到爽,各种爽点不一样,金钱、荣耀、健康等,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好好奖励自己,达到目标给自己买点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公开,从而获得别人的监督和鼓励。
整个时期,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要专注些,如果生活中还有比这件事还爽、刺激的事情,我们可能会转移注意力,从而逐渐放弃主要目标,需要我们舍弃一些别的刺激,学会平衡。
我想老人们常说的“获得内心平静”,应该也是控制自己不去做特别刺激的事情,从而不会产生脱敏反应,对生活中的刺激有了更加敏锐的感受,耐心也就形成了。没有了刺激诱惑,自然也就逐步远离江湖恩怨,远离纷争。
具体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可以参考《自控力》这本书,概括起来有五条:强身健体、去道德化、自我原谅、驾驭冲动以及结交榜样。
遇到任何一件事,我们先要评估此事长期之后带来的结果,如果只追求短期刺激,小心得不偿失。人的行为机制是基于此的,那些由人类组成的群体往往也是,都在趋利避害,这么看资本市场就能理解那些短视行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