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是宋元以来通俗文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南宋,坊间出了《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这是一本短小杂芜的笑话汇编,内容有点像今天的内涵段子。我从旧书网上买了手抄影印本,书法难看,错字连篇,一看就知道抄手的文化水平很低,不过由此也可见其流传之广,而转抄之际又时有增损。如果不知道明代的内涵段子是什么样子,翻翻它就知道了。
话说佛印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也是儒家者流,博览群书,滑稽应对,当时无有出其右者。而苏东坡也是一个很滑稽的人,两个人一见面就互相打趣:
……后东坡宴而戏之曰:“向常与公谈及昔人诗云:‘时闻啄木鸟,疑是扣门僧。’又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未尝不叹息前辈以僧对鸟,不无薄僧之意,岂谓公今日公亲犯之。”佛印曰:“所以老僧今日得对学士。”东诚愈喜其辨捷。
这是苏东坡拿佛印的僧人身份来编排他:“过去常常感叹前辈写诗以僧对鸟过于轻薄,没想到今天让您给撞上了。”众所周知,鸟是骂人的话,这话茬实在不好接。没想到佛印却说:“所以我今天与学士您对上了。”不得不承认,这应答真够机敏的,没让苏东坡占一点便宜。
东坡一日携宅眷游西湖,因往灵隐,适见佛印临渊掬水,怡然忘机。坡诘之,答曰:“闻此中有花纹小蚌可爱,欲得数枚,置之盆池,间以供闲玩,尤恨未获。”东坡戏之曰:“佛印水边寻蚌吃。”佛印应声答云:“子瞻船上带家来。”“蚌”与“家”二字借意也。坡颇恨之,各分散而去。
解释一下,苏东坡说的是“佛印水边寻棒吃”,因禅门有棒喝启悟之说;佛印说的是“子瞻船上戴枷来”,讽刺他乌台获罪遭谪之事,这便戳到了苏东坡的痛处,让他衔恨不已。
再看一则:
东坡得杭州倅,一日过天竺,与佛印遇于九里松。握手纵步,坡见一峰峭拔稍可爱,因问何山。佛印曰:“此飞来峰也。”坡曰:“何不‘飞去’?”印曰:“一动不如一静。”坡曰:“若欲静来作么?”答曰:“既来之,则安之。”
关于此书,《四库提要》说它“诙谐谑浪,极为猥亵”,“伪书中之至劣者也”,放在今天,肯定免不了被封杀的命运。我倒感觉,古人的低俗似乎也比今人的低俗有文化,有内涵。
魏学洢《核舟记》讲奇巧人王叔远的核桃工艺,说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这显然是受《语录问答》里佛印形象的影响。佛印的真实长相,《禅林僧宝传》说:“骨面而秀清”,颧骨突出,面上肉少,是一个很清秀的人。
按佛印本江西饶州浮梁林氏子,少而聪慧,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诵诗三千首;既长而习《五经》,及至竹林寺读《楞严经》,乃尽捐旧学,出家求道;十九岁谒见庐山开先寺善暹禅师,被誉为“英灵衲子”;二十八岁为江州承天寺之主持,此后四十年间,升座说法,信众倾向,名动朝野,神宗皇帝赐以高丽磨衲金钵,以旌其盛德。可见,真实的佛印实是法门龙象。
而苏轼,身为文人学士,也是一个有慧根宿缘的人。据说有一次,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苏子由在高安(今南昌附近),苏东坡去看他。那天晚上,子由与两位禅师连床夜语。三更天时,两位禅师同时梦见五祖戒禅师。后来见到苏东坡,谈到奇梦的事。苏东坡问:“戒禅师生于何处?”答曰:“陕西。”苏东坡说:“我十余岁时,经常梦见自己是僧人,往来陕西。”因又问:“戒禅师长什么样?”答曰:“一只眼。”苏东坡又说:“先母怀我的时候,梦见一个僧人来到家门前,瘦而独目。”因又问:戒禅师圆寂于何处?”答曰:“高安大愚寺。至今已有五十年了。”当时苏东坡正好四十九岁。这么一说,也就全对上了,东坡自此常着僧衣。这一段记载后来被不断敷演,最后变成佛印与东坡互相救度的两世因缘的故事。
苏东坡和僧人交往很多,似乎与佛印的交往最有说头。佛印驻锡润州(镇江)金山寺时,苏东坡曾多次经留过访。《五灯会元》记载了一段公案:
师(佛印)一日与学徒入室次,适东坡居士到面前。师曰:“此间无坐榻,居士来此作甚么?”士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坐榻。”师曰:“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腰下玉带子。”士欣然曰:“便请。”师曰:“居士适来道,暂借山僧四大为坐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甚么处坐?”士不能答,遂留玉带。师却赠以云山衲衣。
这一问难住了苏东坡,喜欢禅宗的人不妨跟着参一参。佛印知道苏东坡常着僧服,所以才以云山衲衣相赠。苏东坡作诗相答,今收在他的集子里。据说他送佛印的玉带还在金山寺里,为镇寺之宝,我没有亲见。
禅门机锋的玄旨奥义姑且勿论,其口头呈现诚如脑筋急转弯,加上东坡素滑稽于翰墨,而佛印亦慧辩敏捷,两人交谈肯定少不了机趣横生的话头。后人模仿二人语气,编成《语录问答》,也不能说是事出无因。但给我触动最深的却是佛印给东坡的一封信。《宋人轶事汇编》载,东坡在惠州(今广东),佛印在江浙,以地远无人送信。有一个叫卓契的僧人慨然道∶“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因请书以行。佛印在信中写道: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甚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苦心相劝,精诚感人,这才是真正有故事、有性情、有哲理的内涵段子。
然而,世俗社会,一切都变成了消费品,连苏东坡和佛印都被消费了,成了格调不高的笑林故事的主角。此风至此网络时代而尤甚,各大网站的小编们挖空心思消费各种新闻旧闻,浅薄无聊到让人反胃闹心的地步,躲都躲不开,真怀想以前那种自然深厚的日常生活。
网友评论